水文化中的传统与当代
 




水文化中的传统与当代

——学习习近平治水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第三党支部 高雅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文化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是治水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水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文明从洪水中来,文化从治水中生 

  纵观五千年历史,洪水泛滥成灾的情况延绵至今,中华文明历史的进程似乎就伴随着洪水和治水的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折不挠、不向自然灾难屈服的创造精神,催生出中华大地炫目璀璨的文明。大洪水是各国文明的共同传说,在中国众多少数早期的创世神话中都存在大洪水的身影。不同于西方躲避大洪水的诺亚方舟,中国古代的洪水记载多与治水密切相关。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中国历史上治水名人辈出,如水利万物般,为治水鞠躬尽瘁。比如春秋时期孙叔敖,热心水利事业,倾尽家资治水为民,修建了灌溉万顷的芍陂;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使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林则徐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长江、淮河等,在被发配新疆途中遇到黄河溃决,毅然决定参与堵口,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诗句。还有白居易、范仲淹、徐光启、郭守敬等,都在历史上留下来治水美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一代一代水利人接续传承。 

  二、现代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的水文化有中华文明史的馈赠,更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治水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宝贵经验的滋养。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在中华民族的“初兴”之地布局落子,擘画国家“江河战略”。从江西瑞金红井到河北平山水电站,从红旗渠精神到九八抗洪精神,水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文脉,还体现着时代精神,传播弘扬水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新时代水文化是新时代治水实践经验的凝练升华,是当代水利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突出贡献,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丰裕的物质载体、精神宝库以及实践基础。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从物质层面逐渐转向精神层面,大力繁荣发展新时代水利文化,让水文化复兴与水利发展共济互利,成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赋予水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 





水文化中的传统与当代
 
主办:水利部预算执行中心 京ICP备110425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