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品位街巷 | 尚书里,一巷尽揽千年风华

时间: 2024-05-10 10:07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尚书里,是一条街巷,是一段时光的印记,更是一部苏州古城的历史长卷。

苏州本有两个尚书里,一条在人民路乐桥的北段西侧、怡园南边,也即今天的“怡园里”;另一条在十全街东端南侧,东起第二条小巷。

怡园南边的尚书里因明代尚书吴宽而得名。

图片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明代长洲县人。据《吴县志》记载,吴宽少时勤奋好学。诸生时遍读《左传》《汉书》及唐宋八大家之文,欲弃举业,从事古学,都使迫促乃就锁院。明成化八年(1472年)中状元。官至詹事府詹事、礼部尚书。经明行修,粹然笃实,为馆阁巨手,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故居在城区乐桥西尚书里。著有《匏翁家藏集》《书经正蒙》《平吴录》等。墓在西山花园。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吴宽逝世,为了纪念他,苏州知府林世远将其故居门前巷名改称为“尚书里”,后因其在怡园一侧,1972年更名为“怡园里”。

《苏州市志》记载,十全街的尚书里原名苏家巷,宋代诗人苏舜钦居此。东侧为清代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彭启丰宅,称“尚书第”,巷遂改名尚书里。

彭启丰(17011784年)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清代大臣、学者。雍正五年(1727年)会试第一,殿试时,列为一甲三名,世宗亲拔为第一。官翰林院修撰,乾隆年间历官侍讲、左佥都御史、浙江学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为官40年,以谨慎著称。为了奉养母亲,曾请求辞官;在家中辟园亭,植花竹,拥书万卷,乾隆帝曾赐匾额“慈竹春晖”。所藏书印有“南圃”“芝庭”“蓬莱第一峰”“经筵讲官”等。工于书法,善于绘画,又能诗文,有《芝庭先生集》。

如今,彭氏故居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的十全街上,坐南朝北面河,原包括住宅、义庄、祠堂、庭园、菜圃及船埠、隔河照墙等。现仅存正路门厅、轿厅及东路书厅等建筑。彭宅虽自称草堂,实际却是豪华雄丽的府第,当时人称“葑门第一家”,府前曾竖有八根旗杆,大门厅堂高悬“尚书第”金龙匾额,额中有夜明珠,四边雕刻龙形金色图案。

不仅如此,彭家还以“祖孙状元”“四代大学士”显赫于整个清朝。彭家出过1名探花、14名进士、36名举人、副榜4人、贡生、秀才、国学生共171人,可谓人才辈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