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广东文明网首页 > 文明播报
“马教授”下乡,推进高质量理论供给
时间: 2024-05-13      来源: 南方杂志

  今年以来,各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组织一大批专家教授下基层宣讲。通过这种“马教授”下乡的方式,推进“资源下沉”“理论下乡”,推动高质量理论供给

  4月11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东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举办宣讲会。广外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在听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所作的宣讲后,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中学副校长李晓均如此表示。

  4月11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东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首场宣讲会在麻涌镇举行。在当日举行的宣讲会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毛国民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与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深受好评。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做好理论宣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看家本领。党的创新理论要“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除了理论本身要科学,也与宣传阐释密切相关。去年底,广东部署推动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就是要深化提升基层理论宣传工作。

  今年以来,各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组织一大批专家教授下基层宣讲。通过这种“马教授”下乡的方式,推进“资源下沉”“理论下乡”,推动高质量理论供给。

  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讲

  4月1日,在阳江市江城区举办的专题宣讲会中,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映红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内容,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实践路径。4月12日,在江门鹤山市开展的主题宣讲中,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覃辉银阐述了如何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南方》杂志记者注意到,这些宣讲内容都是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帮助基层更全面地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更好地把握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方向。

  开展基层宣讲,在内容上应该要讲什么?首先就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做好理论宣传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开展好理论宣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及时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基层,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这一科学理论讲清楚、讲明白。

  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送“理论下乡”,充分发挥好“马教授”学科专业优势,按照《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度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就是要打通基层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在南粤大地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在“马教授”下乡开展的理论宣讲中,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潮州详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河源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汕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些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讲,让听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和感悟。

  《南方》杂志记者注意到,从部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开展的宣讲以及即将开展的宣讲主题来看,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宣讲中最重要的内容。关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推动其入心入脑入魂,这也是“马教授”下乡,推动高质量理论供给的应有之义。

  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宣讲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高质量的理论供给,要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好社会生活新变化、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需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这也要求“马教授”在下乡宣讲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实际。也只有立足实际,才能更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说服力,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真理的魅力。

  党的创新理论要浸润民心,对“马教授”而言,就要在送理论下乡过程中,既搭天线更接地气。事实上,《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的“马教授”下乡,就是这样做的。例如,在清远连樟村的宣讲中,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就从山歌、围楼等独具客家特色的文化载体切入,引导村民们在保护和创新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在开展的“发挥中山好人能量效应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微宣讲中,结合了中山好人馆的情况;毛国民教授在东莞麻涌镇的宣讲中,专门讲到了东莞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用身边人、身边事,把深刻的道理用简洁形象的方式讲清楚、说明白,才能更好地凸显党的创新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对于“马教授”来说,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宣讲,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走出校园,更好地发挥理论专长去拓宽学术视野、去服务社会、去服务基层,这对于“马教授”亦是一种收获。正如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所说,在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中能够获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种交流和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的乐趣。

  立足需求紧贴发展实践宣讲

  理论创新是人民所需要的,是为人民而创造的,能够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把理论创新的成果宣讲好、宣传好,就要立足需求,紧贴实践。

  理论传播不是埋头码字,理论宣讲也不是自说自话,只有照顾到实际需求,听众才能听得进去。作为回应时代课题的“前哨”,高质量的理论供给,是一定能够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的。

  “马教授”下乡,通过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加强现实问题研究。这其中瞄向的就有基层宣讲人员理论素养不高、理论宣讲效果不佳等问题,就是要生动地诠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立足需求,《南方》杂志记者获悉,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汉君就如何推进“百千万工程”分别在阳江江城区和云浮云城区开展专题授课;在肇庆市举办的“百千万工程”专题宣讲培训会上,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建伟则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总体任务、具体路径和实践要求开展高水平示范宣讲;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是明确提出要把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与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双百行动”结合起来。

  这些围绕着省委中心工作开展的理论宣讲,突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这条主线,而这也是“马教授”下乡服务大局紧贴要求的生动表现。

  “2023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践行网上群众路线。”……据《南方》杂志记者从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悉的宣讲主题来看,立足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更是要及时为基层党员干部答疑解惑。

  “马教授”下乡,把有意义的理论讲得有意思、讲得有感染力,推动实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基层跨域牵手,通过高质量理论供给,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群众圈,进入千家万户,这必将是一场美丽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