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彩虹街:古水润民生,打造现代化绿色生态“名片”
发表时间: 2024-05-16 来源: 广州文明网

分享到:

  
  从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河涌”,到恢复“一湾溪水绿”的风采,驷马涌一张绿色生态水网正在缓缓铺开。近年来,广州荔湾区彩虹街道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协同推进减污、扩绿、治理,着力打造现代化绿色生态“名片”,在驷马涌两岸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生态画卷。
  驷马涌的前身为古荔枝湾涌,是西北入广州城的主要水道,这条千年古河道是西关文化的发祥地,见证了广州的悠久历史。驷马涌原本水清鱼跃,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河涌污染严重、水质黑臭,不仅影响沿岸居民生活,也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短板。2016年驷马涌被列为广州市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
  驷马涌何时不再黑臭?面对居民群众的呼声,彩虹街道朝“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5字方针,以全面落实河长制的“1套机制”为统领,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深入“3个源头”治理(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全面实施“4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道障碍物、清理涉河违法建设)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驷马涌于2017年消除黑臭,昔日“墨水河”重返“河畅水清”。


驷马涌整治前后对比
  古水如何润民生?彩虹街道坚持水岸同治,依托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西华路片区微改造两大工程,构建街道+部门联动机制,以微改造手法和“绣花”功夫,实地勘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技术专家研讨会,并发挥人大代表、各级河长和志愿者的作用,研讨“以水为轴,辐射周边”“连点成线,画线成片”等工作思路,通过开展空间优化、驳岸修补、绿化美化、完善滨水休闲活动设施、增加亲民亲水元素、串珠成链等手法,生动演绎沿岸古桥、古树、古村、老场景、老地名等在地文化符号,尽量保留河涌岸线原貌,对周边环境进行优化改造提升,重现古驷马涌自然美景,营造高质量滨水生活空间,助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在彩虹街道,清水绿岸已可感可及,碧道旁散步打卡,绿荫下聊天唠嗑,枝叶间鸟雀啼鸣,广场上悠闲锻炼,居民楼里笑声不断……流淌千年,这条古老河道历久弥新。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彩虹街道紧紧握住生态“接力棒”,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吹响党员群众治水护绿的集结号,实施“河长+林长”协同共治机制,持续擦亮“乐行驷马涌”民间河长志愿服务品牌,融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全力营造“党建红”引领“生态美”氛围;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持续开展“百年古树凉亭议事会”“榕树下议事”活动,探索“自主提事、按需议事、民主评事”的协商模式,常态化进社区、听民声、解民忧,办成了社区环境微整治、口袋公园建设、电动车管理等一批民生实事,形成党委带动、上下联动、干群互动的工作格局;以驷马涌一河两岸为阵地,打造集河涌保护、科普教育、生态休闲、运动健康、历史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吸引八方来客;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引进锐捷能源科技、亿佑农牧科技等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
  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水生态廊道,串起彩虹沿岸居民的幸福生活,更成为彩虹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浓淡相宜的“天空蓝”“生态绿”“河水清”成为彩虹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彩虹新风尚,映射出这片文明厚土的勃勃生机。(广州日报新花城) 
责任编辑: 蔡 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