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身边好人 -> 正文
唐翠玉:98位病残孤寡老人的“亲女儿”
河池日报  2024-05-14

  她20多年如一日,敬老、扶孤、助残,义务帮扶或赡养近百位病残孤寡老人,先后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98位病残孤寡老人的“亲女儿”

  ——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唐翠玉系列报道之一

唐翠玉帮老人洗头。资料图

  “女儿,你来了!”“女儿,我有话跟你说……”2024年3月12日,唐翠玉带着慰问品像往常一样刚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民政事业园,70多岁老人蓝定良马上拉着她的手说个不停。

  蓝定良口中的“女儿”唐翠玉是大化六也乡茶油村妇联主席,跟蓝定良并无血缘关系,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胜似父女。

  他们的“父女”情缘起于唐翠玉对蓝定良老人的一次举手相助。

  当时,家住六也乡茶油村个六屯的孤寡老人蓝定良两腿患严重关节炎,行走不便,没法提携重物,也不能取水洗衣服,身上异味难闻。一次偶然机会,唐翠玉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就常把蓝定良的衣服拿回家洗净晒干后,再送回去。

  2013年,唐翠玉建起“绿叶爱心家园”后,直接把蓝定良接到家里照顾。直至2016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关怀下,蓝定良被转至大化民政事业园生活。

  这只是唐翠玉善举的一个缩影。

  20多年来,唐翠玉义务帮扶或赡养98位病残孤寡老人,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荣登2016年1月“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瑶山深处“好儿媳”

  1967年5月,唐翠玉出生于现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和平村。

  当时,唐翠玉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身患重病,家庭生活来源仅靠父亲每月18元的工资维持。但父亲对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经常毫不犹豫慷慨相助。

  小小年纪就懂事的唐翠玉,为了补贴家用,经常上山砍柴挑到县城卖。由于她个子瘦小,挑着柴火只能走一会歇一会。乡亲们谁碰到了,只要顺路都要帮她挑上一阵。

  在父亲助人与自己被助中,一颗行善的种子便在唐翠玉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1986年,唐翠玉与相邻的茶油村青年教师蓝如川相恋、结婚。仅仅两年后,家公猝然辞世,婆婆突然患上腰椎骨髓炎,后发展为骨髓癌,瘫痪在床,吃喝拉撒不能自理,而丈夫蓝如川又在离家十里外的学校教书,坚强的唐翠玉便把家里的农活和照顾老人的担子揽在自己的肩上,每天给婆婆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擦洗身体,精心照料。

  为了给婆婆治病,唐翠玉变卖嫁妆四处求医问药,还欠下了不少债务,甚至在一次买药返回的途中因劳累过度跌下山路,不幸流产。

  婆婆知道后痛哭流涕,愧疚万分。唐翠玉安慰她说:“不管怎样,我都陪您走好这一生。”1996年,婆婆在唐翠玉的孝心中含笑而逝。

  唐翠玉孝敬婆婆的善行在山里被传为佳话,称她是瑶山“好儿媳”。

  孤寡老人“好女儿”

  连续8年照顾婆婆的经历,让唐翠玉对失能老人有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此后,对村里的孤寡老人,她能帮的总要帮一把。

  2003年,唐翠玉搬到茶油小学和丈夫一起生活,她发现学校对面的山坳上,有一对老夫妇经常整日啼哭。

  经过打听,唐翠玉了解到这对老夫妇叫韦庆禄和韦芳莲。13年前,他们的儿子和女婿到外地一个矿山挖煤,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双双遇难。在悲痛与绝望中,儿媳改嫁他乡,将一个只有两岁的孙子留给两位老人。两位老人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终日以泪洗面。

  老人的哭声引发唐翠玉的恻隐之心:“阿奶、阿公,今后我就做你们的女儿……你们不要哭了,我会常常来照顾你们的。”

  此后,唐翠玉经常给老人送去粮油、衣物,送去慰藉和温暖。

  村里的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病了,唐翠玉温暖的笑容常出现在他们面前。她帮老人们买药、煮饭、洗衣服,甚至带他们去看病,就像亲生女儿一样。

  大化县城的蒙柏江等热心青年被唐翠玉的善举感染,常常不辞劳苦进山与唐翠玉携手为病残孤寡老人送温暖。他们成立了绿叶爱心团,唐翠玉成为这个团队的核心力量。

  村民蓝俊海全身瘫痪,难以挪动,只能痛苦地躺在简易的地铺上。膝下唯一的养女远嫁他乡,妻子欧美娥患白内障,视力不好,且双膝骨质增生,行走不便。

  “这么无助可怜的人,一想到就心酸。”唐翠玉说。

  一有时间,唐翠玉就去看望他们,帮助他们料理生活。有时与绿叶爱心团成员一道,尽力帮助老人解决困难。

  蓝俊海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瓦房。一年夏天,暴雨持续袭击,加上桁桷腐烂,房顶坍塌下来,唐翠玉和两位老人相拥而泣。随后,唐翠玉积极帮助老人向当地政府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并组织群众建起一间砖混结构平顶房,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

  这样一帮就是5年,直到蓝俊海去世,唐翠玉又把欧美娥接到家里照顾。

  唐翠玉租用村部一间旧房开办了一家小超市。一天,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到超市买了两包食盐,谁知刚转身走两步,就瘫软在地上,其脸色苍白,呼吸微弱,说不出话来。

  唐翠玉急忙招呼侄女,扶起老人放到自己的背上,背到村卫生所救治。老人心律紊乱,生命体征令人担忧,村医无能为力,唐翠玉又赶紧雇车将老人送到县医院抢救。

  经过4天的守候和照料,老人才醒过来,但又言语不清。唐翠玉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老人名叫韦寿乐,年轻时到外地上门,几十年没回过家。如今孤寡还乡,举目无亲,老房已倒,只好住进村头的庙里。

  韦寿乐出院后,唐翠玉召集了几位乡亲,为老人搭建了一个稳固的简易房子。

  韦寿乐患甲亢性心脏病等多种病症,常被送进医院救治。每一次,都是唐翠玉租车护送,并在医院里照料。

  韦寿乐的户口已外迁,那时候医保尚未实现跨地通办,他先后住院治疗的费用高达5万多元。老人贫病交加,口袋空空,无法支付治病费用。最终,唐翠玉和绿叶爱心团通过筹资解决。

  村民疑惑道:“非亲非故的,你图什么啊?”

  “自己的良心过不去。”唐翠玉说。

  2013年1月,唐翠玉在医院照顾韦寿乐时,因体力不支摔倒,造成脊椎骨断裂,当即被推进了手术室,并落下终身残疾。

  手术几个月后,唐翠玉依然行动艰难,心情日渐沉重,她整日寻思着:“自己受伤病折磨,照料孤寡老人越发不便,怎么办?”

  “必须有个温暖的家,把需要照顾的老人都一起搬过来。”

  说干就干。借钱、换地、推土、砌砖、盖房……几个月时间,“绿叶爱心家园”诞生了。

  最早入住“绿叶爱心家园”的是韦庆禄夫妇,之后陆续有19位老人、残障人士住进“绿叶爱心家园”,很多老人哽咽地说:“翠玉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女儿’。”

  残障群体“呵护者”

  很多人对精神疾病患者避而远之,认为他们是“疯子”,但唐翠玉心灵深处常怀怜悯之情,并尽自己所能关爱和呵护他们。

  一天,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太婆像个泥人似的,出现在六也乡街上。她精神失常,不知是哪里人。

  六也派出所欲收留老人,但她用手抓起泥巴边打人还边骂人,不让陌生人靠近。接到求助电话后,租车前往处置的唐翠玉,先到服装店买来两套新衣服,笑眯眯地蹲到老人面前,轻柔地说:“阿奶,你衣服脏了,我带你去换衣服,好吗……”

  关怀体贴赢得了老人的信任,然后,唐翠玉将老人接到家里,不厌其烦地将她脏兮兮的身子洗得干净清爽,其间光洗头就用了近十盆水。然后唐翠玉给她喂饭,耐心地伺候在她身边。

  第三天,老人的子女通过电视、网络公告的内容,找到茶油村,认领走失的母亲。看到她穿着整洁、安然无恙,便拿出一叠钞票塞给唐翠玉,但唐翠玉毅然拒绝。

  大化岩滩镇棉山村六歪屯韦俊克患癲狂症,常把路人当作坏人,一见人就追着打,嘴里还念念有词要当一名特警。怕他伤害别人,家人把他关在一个小房里,并找唐翠玉帮忙,设法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医治。

  唐翠玉先上街买回一套迷彩服、一双解放鞋、一顶帽子、一把玩具冲锋枪。

  “你是韦俊克吗?听说你想当特警,这种穿着怎么能当特警呢?”见面时,唐翠玉温和地说。随后,唐翠玉亮出一套崭新的迷彩服说:“你先去洗个澡,然后换上这套衣服,我带你去体检当兵。”

  韦俊克笑着竖起拇指并遵行,最后像个听话的孩子乖乖地上了车。

  之后,周边了解唐翠玉的精神病人家属,有事几乎都找她帮忙。就这样,唐翠玉常常在大山里来回奔波。

  人们害怕的精神病人,为何唐翠玉能轻易接触?

  唐翠玉在笔记本里写道:要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用关爱与呵护温暖他们的心灵,消除他们的恐惧,帮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茶油村力下屯的黄占芬,常常光顾唐翠玉的小超市。他精神失常,一些好事的群众喜欢拿他取乐。越是挑逗,越会激起他的愤怒,甚至拿石头追赶人。

  唐翠玉常向好事者瞪眼呵斥,改变大家对黄占芬的态度。唐翠玉还常常将八宝粥、面条、食盐、香皂、洗衣粉等物品送给黄占芬,并说服他回家洗头、洗澡、洗衣服。

  黄占芬的堂哥黄占生,患有间接性精神分裂症,唐翠玉亦一视同仁。

  空闲的时候,唐翠玉还会邀请爱心人士一起帮他们洗衣服、剪头发。他们不愿吃药,她就把药藏在饭里……

  日子一久,竟然有些人对唐翠玉指指点点,说她精神有问题,无法理解。对此,唐翠玉从不予以理会。

  “对精神病人,光善待还不够,一定要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病苦。”唐翠玉这么说,也一直为此不懈努力。

  多年来,唐翠玉陆续把黄占芬、黄占生、覃色英、韦翠桃等精神病患者送进河池安宁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其间,她卖掉在山里放养的55只山羊共得7.8万元,先行垫付他们的住院治疗费。

  “唐翠玉不畏艰辛,孝老爱亲,关爱残障群体,她的善举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常来大化送温暖的南宁市武鸣区爱心人士王松说。(记者 田敏 罗昌亮 通讯员 韦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