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明网 > 文明村镇

纳雍县小屯村:和美乡村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毕节市委宣传部   
选择文字大小  
  

  “闲庭信步觅诗意,和美乡村入画来”。如今,行走在纳雍县小屯村,欣赏着绿树红花,沐浴着春日暖阳,从院子里闲聊的老人、嬉戏的孩童脸上,看到了满满的幸福,一幅幅景美人和的画卷铺展在眼前。“我们小屯村家家户户开满鲜花,是附近最漂亮的村寨。”村民杨海丽自豪地说。

  

  全国文明村——纳雍县小屯村。

  曾经的小屯村仲家菁组,有七八十户散居在半山腰,当时房子是依山而建的狭窄住房、路也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到下雨天,泥沙就混着雨水冲到墙根,到处是泥水,难以下脚。如今的小屯村,老百姓生活很惬意,从内到外焕然一新,2014年以来,先后荣获全省、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小屯村华丽转身,起源于2009年的一场集体搬迁。当时,因仲家菁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小屯村仲家菁组需要集体搬迁到山脚安全地带。村民们与煤矿方商量多次仍然无果。最后村民自发推举出七位代表与煤矿方进行谈判,最终确定了解决问题方案:由煤矿方出资整寨搬迁,再造一个新的“仲家菁”。

  新村子怎么建?“要修庭院”“把院墙修矮点,好景色大家一起看”“要和城里人一样,家里有卫生间”。七位村民代表同大家商量。大家商量着、憧憬着,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点地勾勒小屯村的未来。

  蓝图敲定之后,下一个难题接踵而至。要有庭院,但村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园林相关的知识,种什么?怎么种?种在哪里?大家心里一片空白。“让我种地行,养护园林我来不了!”一些村民心里犯难。

  

  民风淳朴、干净整洁的纳雍县小屯村。

  了解情况后,村里唯一干过园林的龙从祥跳出来:“我来!”接下来,他无偿帮村民设计庭院,手把手教学,村民们也认真学习,大家合力将花团锦簇的庭院变成小屯村家家户户的标配。随后,七位村民代表组成村里的“七人议事小组”,成员包括党员、退伍军人、园艺师、农民讲师、致富能手等,带着村民寻政策、找资金,为小屯村修建饮水设施、铺设管道网络、建设文化广场、硬化乡村道路,把小屯村建成了和美新村。

  有了新房子,也要过上好日子,村里以往的陈规陋习通通要改。在“七人议事小组”带领下,村里还建立了妇女互助小组,全村继续拧成一股绳,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组织系列文明乡风评比活动,开办“道德讲堂”,逐步转变生活方式、弘扬文明乡风。

  针对过去村里的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大家约定随礼限额、办酒席不嗑瓜子、不给主家添麻烦、不给环境增负担。村里倡导“一人有事众人帮,一家忧患众人扛”的邻里观念,有矛盾纠纷,就请议事小组及妇女代表帮忙协调,经常一壶茶,几张塑料凳,大家坐下来就把话说开了,把问题解决了,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

  为了丰富百姓们文娱生活,春节时,议事成员还带头捐资,在小屯村内开展篮球联赛、知识抢答、灯谜竞猜、民歌比赛等各种联欢活动。

  搬迁后的小屯村,很多村民都在煤矿务工,逐步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摆脱了原来“寅吃卯粮”的日子。但是煤矿总有挖完的一天,因此小屯村一直向内找、向外学,不断寻求探索适合小屯村的发展路子。

  

  纳雍县小屯村茶农在采摘新茶。

  在“七人议事小组”的带领下,依据小屯村的地理气候特点,村里发展起了各种特色产业。种植布朗李和猕猴桃100余亩,种植茶园1000余亩,筹建花卉园艺大棚。在当地镇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采取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在自家庭院种植天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由村集体合作社垫资,农户自筹资金购买天麻育种自种,促进每户增收4050余元。

  奋斗不止步,文明风劲吹。小屯村《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引领着文明乡风,“七人议事”成为了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基层治理模式的典范。如今小屯村山乡巨变,起源于一场搬迁,却并未止于一场搬迁,全村人民齐心奔发展的实干劲头,才是让小屯村实现了乡村美、百姓富、产业旺的振兴之道。(张惟一)


责任编辑:陈 红江
打印】【关闭】【收藏此文章

联系地址: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0857-8630030 咨询QQ:1509077332 邮编:551700
Copyright 毕节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毕节试验区网 黔ICP备 0500042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