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十一五”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来源: 市国资委 发布时间:2007-10-10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市“十一五”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国有资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南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全市产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此,贯彻各级政府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依据省、市关于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与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全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组织编写本规划,以2004年为基期,2006—2010年为规划期。

 

一、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全市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及调整概况

据有关资料提供,截止2004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95家,总资产185.9亿元,净资产74.32亿元,实收资本51.03亿元,其中国家资本47.73亿元。按地区分,市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8家,总资产、净资产、实收资本、国家资本均占全市84%以上;县(市)企业数虽多于市区,达157家,但四项指标占比小,仅在8%至16%之间。按产业分,从企业数和四项指标看,一产比重较小,三产占三分之一,在占全市近三分之二的二产中,工业又是重中之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个数(包括部属企业)占2.28%,资产总额占17.77%,利税总额占13.19%。

“十五”期间,我市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市场化为导向,着力塑造企业新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加快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营运体系和管理体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1996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十五”以后,从2001年开始,先是对1996年以来实行大面积改制、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股权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打破人均持股格局,将公有股权向经营层流转,努力形成股权核心。接着,以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重点,实行“两退一大”,即加大中小企业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力度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力度,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到2004年,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到以增量式、开放式、市场化为取向的深化改革阶段。市区对12家“大而盈、大而亏、大而难”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有效地盘活了存量,优化了增量,转换了机制。到2004年末,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数从2000年的189家减少到40家,下降了78.84%;实收资本从2000年的42.2亿元减少到36.81亿元,下降了12.78%;国家资本从2000年的28.9亿元减少到23.34亿元,下降了19.24%。

2、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五”期间,全市五分之一强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开放式、增量式改革重组,盘活资产近4亿元。香港华润集团重组通棉三厂,焕发了百年老厂的勃勃生机;江山农化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南通树脂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天生港电厂重组唐闸热电厂,壮大了企业资产规模;国有控股的江苏大生集团整体兼并国营老厂南通国棉二厂,标志着市属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坚持进而有为,大搞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高档纯棉超柔免烫织物、吡啶类及其配套、热装铁水、两台33万千瓦发电机组等一批超亿元的技改项目陆续竣工投产,二嗪磷、米鲜胺、超细纤维涤锦复合丝、富纤高支纱、抗肿瘤类原料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陆续投产。做大做强了江山农化、江苏大生、港口集团等一批国有控股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有力支撑了市区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4年销售利税率、资产贡献率比2000年分别提高2.58、 0.6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下降5.82个百分点。随着国有股权的退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3、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改制力度。南通港口集团与香港保华德祥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战略重组,加快港口建设进度。市燃气总公司已与上海大众燃气公司成功进行资产重组。充分吸收市本级财政预算外资金、国有投资及资产经营资本组建的南通众和控股有限公司,将投资定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等方面,对苏通长江大桥、新长铁路和体育会展中心等项目,成功地进行了资本运作。

4、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体系逐步走向完善2000年,按照政企分开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对市属企业主管部门进行职能转换,在工业、流通领域按行业分别组建了五大资产经营公司,在全市建立了市国资办——资产经营公司——参股控股企业的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体系。运行三年后,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府机构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南通市政府国资委,并按照“横向收缩战线,纵向减少层次,点上缩小股比”和“适度集中,加强重点”的操作思路,将原5家市工业、商贸资产经营公司整合为市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明确南通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众和控股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等6家国有企业,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各县(市)区也同步明确了国有资产监管主体,全市国资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监管机制初步建立。根据政府授权,国资监管部门依法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在国资监管部门和授权监管企业之间,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和重要事项备案制度、资本运营信息报送制度、监事委派和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初步形成对授权监管企业的监管机制,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经过努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趋于科学,国有资产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好于预期。

全市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有经济分布较宽,效益偏低,少数企业在改制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没有彻底消除;改制后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增长方式粗放型普遍存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仍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业不突出,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刚刚起步,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对这些影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发展环境分析

1、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但战略性资源储备和环境容量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终究难以为继。这就迫切需要对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国民经济布局结构继续进行调整优化和转换经济增长模式。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将会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就业体系等方面采取更大力度的改革措施。这对国有经济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南通在全省较早地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大部分退出,体制环境宽松,加上过江通道、深水大港等能量释放,将从根本上提升南通的比较优势,为今后深化改革跨越发展打造了较好的基础与平台。

3、南通经济站在全面腾飞的新起点上,但现有产业层次和集中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加快向我国沿海港口城市转移,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上海的龙头作用在更大程度上跨江发挥,全省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全面展开为南通经济的全面腾飞,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这就要求抓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期,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保护力度,优化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4、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还有待加强。南通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软环境建设也在全国355个重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较为薄弱,经济管理方式有待改善。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均将增强体制竞争力作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继续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深入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使之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社会的目标,着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高国有资本在优势行业的集中度、对社会资本的融合度、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继续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为企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增强实力、激发活力、注入动力;积极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有效地组织、指导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调整优进劣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和安排国有经济的“进”和“退”,不断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国有经济除了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行独资或控股以外,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与其它资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有进有退、优进劣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为建立和谐经济社会培育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

——发展集成集约,聚焦重点,提升档次。国有资本的有效利用是以适当集中为前提的。要引导国有资本向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集中,向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的大公司大集团集中,向大企业的主业集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的转变,加快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结构、产业网络和技术体系,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决走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

——改革一企一策,规范操作,分类指导。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使国有企业产权合法有序顺畅流转,并在流转中保值增值;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资本制度,健全资本组织形式,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不断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和效率;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不同类型企业,各有侧重地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协调发展能力。

——监管分层分类,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勇于探索,扎实工作,抓紧建立管资产与管人、管事有机结合,权责明确,层级清晰,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国资监管新机制;从多方面加强国资监管队伍建设,提高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能力、依法监管国有资产的能力、指导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能力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能力。

(三)战略目标

2010年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国有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加大。

具体目标是:

1、国有资本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市集中到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领域的国有资本占整个国有资本的比重,从2004年的50%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75%,到2010年达到90%。市本级排名前3位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众和公司、工贸公司、大生集团的资产总额占整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比重从现有的49.81%上升到85%左右。

2、国有资产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利税率从2004年的9.03%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2%,利税总额占比从2004年的13.19%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6%。提高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国有资产在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中的影响力;增强国有资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带动力,加速实现从“南通制造”到“南通创造”的飞跃。

3、国有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做大做强国有骨干企业,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等企业集团,到2010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使之成为全市的重点企业集团。同时将精华制药、纺织染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培育成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小巨人”。增强国有骨干企业跨国经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凡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2010年前都建立技术中心,技术装备力争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信息化管理普遍推广。

4、国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有序运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落到实处,考核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6年着手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认真把握好资本流向,放大资本功能,提高运作效率。

 

三、国有经济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从企业、资产和经济三个层面展开,并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一是企业层面,着力于有进有退。对那些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无市场前景、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依法破产、关闭或解散;对盈利尚好的国有企业也要分门别类,区分轻重缓急,以资产重组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突破口,做到优进劣退,基本形成国资流得动,调得动,与各类社会资本、资源联动的有进有退、能进能退的体制和机制。二是资产层面,着力于战略集中。以国有资本的有效利用为目标,与南通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产业发展导向、空间布局构架相衔接,集中投向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基本形成国资、民资和外资共融共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三是经济层面,着力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全局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以少胜多,加快融入苏南板块,早日重返江苏经济第一方阵;另一方面,腾出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以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早日建成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在具体操作中,着重把握好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国有资本投入实行战略集中“十一五”期间,要以国有资本带动民资和外资的集中投入,努力构筑一条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和培育四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高地,加快发展具有临港工业特点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电力产业集群、冶金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跻身全球产业之林的纺织产业高地、精细化工产业高地、机械船舶产业高地、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积极投身交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三大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参与南通段铁路、沪通大通道的建设,靠大做强民航南通站,争取加入到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布局中。发展水、电、气生产和供应等公用工程,加快环濠河博物馆群等的建设步伐。进军IT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使之在产业化方面获得突破。

二是现有行业分布着力优化调整“十一五”期间,在国有资本分布的全市14个行业中,拟保留国有的4个行业是,以国家粮食储备为主体的仓储业、关乎人民精神食粮的文体艺术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负有国有资本运作使命的投资与资产管理业;部分退出的5个行业是,农林牧副渔业、纺织服装业、化工医药业、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退出或全部退出的5个行业是,仅存一家盐场的采盐业、只有一家酿造厂的食品制造业、建筑业、咨询服务业和零售批发餐饮业。

 

四、对策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主要对策措施是实行“四个转变”:

1、国企改革实现由以退为主的改制向以注重做大做强为目标的改革重组转变,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做大做强国有骨干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寻求合作对象,吸引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省外国有大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我市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面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消除影响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体制性障碍;点上把化工、纺织、港口行业已经具有规模优势、竞争实力和产品特色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大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发展主业,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稳妥推进国企改革。对尚未改制的发展前景不理想的国有企业,不等其陷入困境后才搞国有资本自然退出,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战略退出。加强对企业改革的规范管理和全过程监督,把好方案审核、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转让、投资者选择、职工安置等关键环节,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对改制企业遗留下来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坚持深入调研,及时妥善处理,努力化解不稳定因素。

加强分类指导。对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引导其用好资源,提升管理功能,打造知名品牌,壮大资本实力,同时支持优势企业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对投资管理类公司,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重组,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流通服务类公司,按照行业和业务相关性原则,通过产业整合等方式,培育骨干企业;对资产管理类公司,在稳妥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引领企业加快发展。

2、资本运作实现由侧重产权管理为主向主动谋划科学发展转变,努力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

合理运作投资收益和资产收益,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加快发展国有经济。“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为国有经济发展服务的担保体系,提供融资平台;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步伐,提高企业自主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平台;用好扶优扶强资金,向重点集团和骨干企业倾斜,培育创优平台。为了实施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抓好对全市“十一五”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起关键作用的“三个三”:一是投向“三个增长极”,即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选择高、大、新项目,实行国有资本战略进入;二是搬迁“三个工业区”,即市区姚港化工区、红庙子桥工业小区和任港路机械工业小区,指导督促南通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履行好相关职责,2010年底先期完成姚港化工区的搬迁,同时全面启动红庙子桥工业小区和任港路机械工业小区的搬迁工作;三是培育“三个大企业”,全力推进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南通港口集团做大做强,成为南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头雁。

3、国资监管实现由前期以管事为主向管资产与管事管人相结合转变,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市级国资监管机构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细化职责分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对县(市)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指导,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继续加强对产权交易的监管,严格执行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尽快创造条件,做好基础工作,参与全省统一信息披露、统一交易原则、统一交易鉴证,提高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规范化程度。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做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和使用管理工作,抓好试点,逐步推开。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4、对出资人的人的管理实现由薪酬管理为主向素质培养、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相结合转变,从根本上调动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体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统筹兼顾各方利益。2006年要制定和实施市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三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建立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公开企业负责人薪酬,主动接受职工监督。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按照市场认可、出资人认可、职工认可的“三认可”原则,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包括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制订企业高管人员中长期培训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培训班、赴重点大学上EMBA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出资人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经常开展廉洁自律教育,争当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合格代表,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