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法治情景剧
2024-05-13 09:55:00  来源:检察日报

  区别于以往的情景剧,此次情景剧从家庭生活开始。

  剧中,被欺凌者叫小艾。小艾的家人总是要求小艾如何做,在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总是以你把我们交代的事情做好就行搪塞,时间久了,小艾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

  在排练现场,演着演着,许多同学和指导排练的检察官说:“阿姨,我妈妈也是这样的。”“她们总不听我的意见。”“我不知道该怎么把自己的问题告诉她们,因为不管任何事情,到最后,总是会以‘你好好学习就行’结束。”

  检察官就孩子们的意见询问观看排练的家长代表们,几位家长不约而同地回答,自己在家里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家庭氛围和谐。

  孩子的答案和父母的答案差别这么大!排练现场,检察官新增了家庭讨论环节,由孩子向家长提出问题,家长解答。检察官和心理咨询老师在一旁观看,不作评价。

  现场有一个孩子提出问题:“不要总给我吃你们觉得对我身体好的东西,有时候我就是会想吃点零食,我并不总是吃零食,偶尔吃一次就不要对我碎碎念。”

  孩子母亲在孩子问题还没说完就开始表态:“以后一定会尊重你的意见。”

  事后,孩子向检察官抱怨:“这样的话我听过许多次了,他们就是这样敷衍我。我知道,下次我吃零食被他们发现,他们还会唠叨不休。”

  检察官问孩子:“你觉得父母关心你吗?”

  孩子想了想说:“还是关心的。”

  心理咨询老师问:“你觉得父母有没有很好地处理他们和你之间的关系?”

  孩子立刻回答:“没有。”想了一会儿又说:“我认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和我相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相处。”

  这个孩子的家庭在当地属于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都是高学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剧中的小艾,父亲做零工为生,性格随和,沉默少语,母亲开小卖部,性格强势。

  两个家庭如此地不同,却又充满了相似性。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相处,孩子在父母的管教模式下都无所适从。

  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小艾的母亲在卖东西时和顾客发生了争吵,回家后依然怒不可遏,将怒气发泄到小艾父亲身上,不断数落。小艾父亲不置一词,默默地听着,小艾将整个身子缩在家中角落的阴影里。

  这个特别的场景源于检察官的一次真实经历:几年前一次下乡扶贫,在一家小卖部门口,女店主指着一个男人喋喋不休地谩骂,男人坐在一条矮凳上面色凝重地抽着烟,沉默不语,那个看起来才七八岁的女儿一声不吭地给检察官挑货,小姑娘的神色与她爸一样……检察官把自己经历的这一幕,在排情景剧时加了进去。小艾角色的扮演者在演完这一出后说:“还好,这是编的故事。”

  检察官问:“如果你是小艾,你会怎么办?”

  “我希望谁也别注意到我。”小艾扮演者说。这,也就是孩子面对校园欺凌时的困境:在学校里看不到出路,在家里同样也看不到出路……小艾们甚至在家里都找不到倾诉的渠道。这样的情形下,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能做什么?

  剧中的欺凌者小杜,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小杜的母亲担心儿子在学校里受到欺凌,经常对儿子说:“遇见别人欺负你,你一定要打回去,爸妈永远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说完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小杜在家里的表现很乖巧,学习成绩很不错。

  第一次讨论剧本时,参与讨论的心理咨询老师笑着说:“这一次的设定对了,我处理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几个欺凌者的成绩是很差的,在学校里,成绩差的孩子本身就是很边缘的人物。”

  心理咨询老师的话提醒了检察官,在修订剧本时,检察官索性将欺凌者小杜的成绩由中等偏上设为成绩很好。

  “情景剧的第一要务是带来话题,是要敢于打破常规,现实里并不是所有欺凌者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向心理咨询老师解释修改设定时,检察官说。

  小杜的设定给老师带来了“经典”一问:“怎么区别‘好学生’的霸凌?”

  成绩好的学生有天然的“保护膜”,因为成绩好,可能性格上的许多问题都无意间被老师弱化甚至虚化了。剧中,欺凌行为始于狠拍后脑勺。检察官问老师:“受害者举报的对象,一个成绩很好,一个成绩很不好,都是狠拍受害者后脑勺,你会如何处理?”

  老师苦笑着说:“更有可能将好学生的那一拍,定义为打闹。”

  检察官追问:“如果受害者成绩很差呢?”

  老师没有回答,或者说是以沉默作答。当一名老师面对几十上百个学生时,事实上他兼顾不了所有的学生,此时,成绩就成了最简单的标准——打破这种思维模式,让老师尽可能平等地对待所有反映的问题,正是目前预防校园欺凌工作中需要法治副校长发力的地方。

  对于法治副校长的职责,老师们普遍反映,直接给学生上法治课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与其一人面对几百号人念稿子,不如法治副校长利用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对老师开展系统性法治课培训。因为法治副校长并没有站在日常管教学生的第一线,老师才真正地站在第一线。

  剧中有一个“助纣为虐者”小马的设定。小马父亲教育小马:“猛兽才总是秀肌肉,真正的智者懂得用脑筋。”小马从小接受父亲的厚黑教育,小杜欺凌小艾的许多花招都是小马想出来的。

  如剧中的“釜底抽薪”情节,小杜强迫小艾有偿抄作业,小杜的行为被发现后,小马百般巧辩,让小艾父母误以为是小艾主动提出。小艾回家被母亲罚跪,此后小杜、小马的欺凌变本加厉。

  得不到家庭支持的小艾该怎么办?情景剧最终一幕即此一问,情景剧到此为止。接下来是模拟法庭的审判,孩子们扮演检察官、法官、律师、社会工作者和父母等角色,以全新的视角直逼这一次的校园欺凌事件。

  情景剧和模拟法庭构成了这场校园欺凌舞台剧的二重奏,在演绎中,所有参与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检察官看来,校园欺凌事件的最终破冰点,是如何给被欺凌的孩子以最大限度的支持,让其知道该怎样求助。

  在此次情景剧演出一周后,检察官取下挂在校园里的检察官信箱,从中拿到一张写着稚拙字体的纸条,上面写的是:“9班的一些人和17班的一些人去balin一个不知道哪个班的人。”凭着这条线索,检察官要找到那个“不知道哪个班的人”,为他找到破解霸凌之策……(陈亮)

  编辑: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