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文明之声

打好“组合拳”,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

2024-05-13 武汉文明网 字号:[][][]  

  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勉励大家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同时指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一年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垃圾分类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生态文明,是“国之大者”的“关键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也使得环境隐患日显突出,广大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无论是从资源化利用角度看,还是从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出发,实施垃圾分类都大有裨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是垃圾分类的基础保障,要让居民手里的一包垃圾“随手分一分”变得便捷可及,就要跨前一步,推动各类垃圾分类交投设施、垃圾箱房、分类收运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人性化治理。譬如,在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区因地制宜改造垃圾投放设施,设置投放新模式,破解空间掣肘;大力推行绿色包装,在简单、有趣的拆卸动作中,不同垃圾自然而然各归其位、分开旅行。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逐渐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理系统,不断提升的无害化处理垃圾水平,形成合理的、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链,真正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物尽其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垃圾分类重在行为引导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全国各地把垃圾分类纳入中小学教材,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逐渐培养起一代代“肯分类、会分类”的公民。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通过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区各街乡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站)组织志愿者,下沉社区开展“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携手共建文明小区”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实践垃圾分类中来。

  垃圾分类考验的是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特别是当下,要把打造垃圾分类与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解决人民群众诉求充分结合,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善作善为。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巧借科技和大数据赋能,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基于投放、收运等信息累积起的数据池,提升适用性;相关政府部门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等保障措施,形成垃圾分类常态长效机制,视情况加强执法监管进行干预;实行奖励政策,让垃圾分类的成果更为可视化、可感知,化作居民群众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红利”,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垃圾分类,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责任。垃圾分类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渐进过程,也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形成合力,我们应该有信心打好“组合拳”,未来,垃圾分类不会再是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习惯”。(武汉文明网 评论员宁宜潮)

[责任编辑:张星星]
网上展馆
更多>>精彩专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