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昊陵,感受中华文明的脉动

发表时间:2024-05-17  来源:周口文明网

  

  图为:太昊陵景区人潮涌动。 

  

  图为:太昊陵太极门。 

  每年的二月初二,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会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聚集在太昊陵,共同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达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之情。 

  太昊陵,其实就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伏羲氏,原本出生在甘肃成纪,他为何在淮阳建都并长眠于此? 

  大约6500年前,淮阳一带气候温和、河流纵横、空气湿润、地势平坦,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陈风》里,它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宛丘”,根据《尔雅》的解释,丘上有丘为宛丘。“宛”通“碗”,意思是宛丘像一只倒扣的碗,这真是浪漫的想象! 

  这样一方宜居之地,静静地等待着一位伟大人物的到来。 

  日升日落,岁律更新。6500年前的某一天,伏羲氏率领子民开始沿黄河东下,他们要寻找一块更适合居住的地方。浩浩荡荡的人群开往东方,人们扶老携幼,行走在中华大地上。水草丰美、气候温和的宛丘吸引了他们,伏羲氏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宛丘大地升腾起炊烟。在此后的岁月里,伏羲氏结网罟、养牺牲、造甲历、画八卦、定姓氏、制嫁娶……奠基了中华远古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人们为了怀念他的功绩,尊称伏羲氏为“太昊”,赞颂他功垂天地、泽被万代,与日月同辉。 

  一次拜谒,就是一次朝圣。 

  初夏,记者再次拜谒太昊陵,在明媚绚烂的阳光下,宏大的古建筑群透着古朴和庄重。太昊陵保护中心主任雷铁梁介绍,太昊陵是纪念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所以太昊陵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它现在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太昊陵依据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 

  记者从午朝门出发,向北而行看到,从午朝门到陵墓的中轴线上,排列着一道又一道式样不同的门,并且院落大小不一、宽窄不等,在这些多重的庭院里面,营造的氛围不断在变化。一直到统天殿广场,由金碧辉煌的大殿、40多间东西厢房、太极门、仰观门、俯察门,以及钟鼓二楼,形成了建筑格局上的高潮,再穿过显仁殿和太始门之间的狭窄的过道,一座高达20多米的圜丘状墓冢伫立在眼前,这里就是伏羲氏长眠之地,在古柏佑护下,墓冢显得庄严肃穆。 

  伫立在此,遥想数千年前,伏羲氏率领先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奠华夏之初基、开文明之先河,是何等伟大? 

  雷铁梁介绍,据史书记载,太昊陵始建于唐、增制于宋、重修于明、完善于清,历代帝王50余次御祭。现在的太昊陵建筑群格局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据考证是仿照南京明故宫建造,太昊陵为何要仿南京明故宫而建呢? 

  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起义打了败仗,被追兵追得走投无路,惶惶然逃到了伏羲氏庙内躲过劫难。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便依照自己的皇家宫殿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中央规模宏大的建筑为统天殿。统天殿在太昊陵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也是全国古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宇,里面供奉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 

  统天殿通高15.7米,面阔5间、进深3间,上用黄色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南龙北凤,中间为3节彩釉吉星陶楼。殿的4个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罗成、韩信)及吻兽。 

  进入殿内,身披树叶、腰裹兽皮、目光慈善、居中坐定的便是伏羲氏,伏羲氏手中捧着的是先天八卦。“当年伏羲氏率领部落子民从成纪到宛丘,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一路上的四时节气、风土民情记挂在这位爱民如子的部落首领的心头,他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得心源。”雷铁梁说,伏羲氏发明了八卦,非常了不起。这是中华《易经》文化之始,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每年的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拜谒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游客络绎不绝,太昊陵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创下了单日祭拜人数82.5万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何以如此? 

  记者心想,除了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外,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氏创世功绩的崇高敬仰和无限尊崇。还因为,这里,跳跃着中华文明的脉动,这种脉动凝聚起一种深沉的感召力,感召华夏子孙来此寻根、铸魂、筑梦、聚心。(周口日报记者 黄佳 文/图) 

【责任编辑:朱 丽文】

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网络传媒集团 大河网 承办

豫ICP备07006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