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从将军到全国道德模范 刘月生润泽家乡万倾田
株洲文明网 2018-06-12 16:08:00

  株洲茶陵县腰潞镇石陂村,有一片特殊的稻田,叫“将军田”。这是当地村民为纪念家乡的刘月生将军取的名。

  刘月生年少时参加革命,战功卓著。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将军的他七次回到故乡,热心支援家乡建设发展。“将军田”,见证了将军浓浓的桑梓情。

  从农家娃到将军

  六月初,腰潞镇石陂村,和风细雨。地里种植的烟叶连片,枝肥叶茂。

  刘月生将军之孙刘友明的家里,墙上贴着将军生前的照片,桌上摆着刘友明主编的几本关于爷爷生平事迹的书籍。“每当看到这些照片和书籍,仿佛爷爷就在我们身边。”刘友明说。

  刘月生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排行老四。两岁时他母亲去世,父亲无力抚养,以十四十块银元的价格将他卖给同镇竹坡村刘家。国民党反动派横行乡里,全村人四处逃难。十四岁的刘月生逃难到江西,参加了工农红军,随革命队伍转战南北。全国解放后,又率部参加川西剿匪、修筑川藏公路、进行援越修路。他的身份也由普通战士、青年干事,一路变为营教导员、团政委、师政委、军委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等。1961年,他晋升为少将。

  “过金沙江之前,每天都在行军和打仗;过草地时,因为没吃的,人饿得发晕;出草地时,道路两边都是战友的尸体,有的盖着草或树枝,有的什么都没盖……我一边走,一边掉眼泪。”,刘月生在《我所经历的长征》一文中,讲述了他的真实经历与感受。

  在革命岁月的生死历练中,刘月生多次与伤病和死神擦肩而过。“爷爷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意志,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这是爷爷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刘友明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

  当了将军,忘不了的还是桑梓情。

  解放后,身为将军的刘月生7次回到家乡。石陂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忠说,将军每次回来,都要过问家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他总是向大家强调“我是农民的儿子”。

  刘小忠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茶陵建设青年水电站遇到困难。刘月生夫妇通过“化缘”,帮助解决了最关键的进口设备,使得电站顺利发电,成为茶陵县供电的主力电站。如今,经过增容扩效改造后的青年电站,年发电量达6千多万度,在龙下工业园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

  村民刘克明记得,1982年,洪水冲毁了村里的一百多亩稻田。刘月生知道后,带来两位工程师勘察做方案,为家乡人民修建防洪堤,改土造田,多渠道争取资金重新筑坝,恢复了一百多亩良田。乡亲们为纪念他,将这些田命名为“将军田”。

  2007年,“将军田”再遭洪水冲垮而荒芜。刘小忠表示,目前村里正在规划,将“将军田”改造为旅游景点,种植映山红,让后人铭记将军精神。

  从将军到全国道德模范

  “千万不要忘了生我养我的家乡人民,要为家乡多做好事,努力把家乡建设好。”刘友明记得,这是爷爷生前对他叮嘱得最多的话,他这样教育子孙,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1987年,刘月生第二次回乡探亲,看到家乡人民生活贫困,孩子们还在又暗又潮湿的育婴堂里读书。他感慨万千:“我们这辈子干革命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吗?”

  回京后,他和夫人王世昌一起,筹得资金三十余万元,于1991年为家乡人民建起一座1800余平方米的新学校。夫妇俩还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买来图书、电视机、电脑。他们还先后引进港资和募集筹款近300万元修建希望小学。2007年,夫妇俩获得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光荣称号。

  2008年11月17日,刘月生将军最后一次“回乡”,从此永远地守护着家乡。按照他的遗愿,其骨灰被安葬在烈士纪念亭旁边,与家乡的烈士们一起长眠。如今,茶陵不少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此,纪念革命先烈,缅怀不忘家乡的刘月生将军。

  81岁的退休教师刘俭生说:“刘月生老将军的事迹和精神是不朽的丰碑,不仅教育人们要不忘历史,还激励着正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后辈们。”(株洲日报)

作者:俞强年 通讯员 阳童 彭希
编辑:hunzz_xiangr
来源:株洲文明网
分享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