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打好宣讲“组合拳”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暖人心
来源:发布时间:2024-04-19[关闭] [打印]

  “听党校老师给我们讲解党最新的理论知识,使我们受益匪浅。老师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说到我们心里去了。”前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加文明集市的老年大学学员许汉章说道。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吉水县通过夯实队伍根基、创新宣讲模式、拓宽宣讲路径,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更加接地气暖人心。

  精选厚培,确保宣讲队伍的“广”与“实”

  吉水县通过整合县内优势资源,融合高质量宣讲队伍,构筑起领导带头、多级联动、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宣讲格局。一方面,广纳贤人搭班底。建立全县宣讲人才库,选聘一批熟悉党的理论政策、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人员,组建红旗讲师团、好人宣讲队、巾帼宣讲团、劳模宣讲团、新长征宣讲团5支宣讲队伍,以及由457名各行业领域人才组成的宣讲师资库。另一方面,源源不断汇新人。以党员干部为宣讲主体,进一步吸纳党校、社科、协会、学校等各行各业优秀代表,道德模范、致富能人、草根名嘴、文艺骨干等作为宣讲员,宣讲主体从单一的“专家讲”,向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的“大家讲”转变。各乡镇建立“万里清风讲堂”宣讲队伍,从乡镇干部、中小学教师和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党员、老模范等“五老人员”中选聘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有较强宣讲能力的理论宣讲员,面向群众开展宣讲。逐步打造“各级领导、行业精英、基层干部、模范人物”等多元化宣讲主体。

  守正创新,汇聚阵地载体的“形”与“神”

  吉水县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作用,深入基层进行宣传宣讲,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全覆盖、基层群众全覆盖。宣讲平台上注重形式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革命旧居旧址、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等基层理论宣讲阵地,结合专题宣讲活动、“三会一课”、传统节日等各类时间节点,开展分众化、多样化、精准化宣讲,将宣讲场所搬到楼院小区、街头巷尾、城市广场,充分发挥各类场馆小院作用。同时,灵活运用座谈会、民情恳谈会、楼院板凳会、送文化“下乡”等形式,送“讲”上门、让“理”入心,打造理论宣讲实境课堂。传播平台上展示宣传影响。拍摄制作《让教育闪耀“人民”的光辉》《永不停泊的红船》《家风家教抵万金》《一路“护”卫致初心》等理论宣讲微视频,依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展播,通过网络视频、网上交流等形式,唱响弘扬传承红色基因“大合唱”。通过拓宽“线下”“线上”两条路径,推动宣讲提质增效,不断扩大宣讲效应。

  创新形式,提升宣传宣讲的“质”与“效”

  吉水县立足群众需求、创新宣讲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聚焦主题全覆盖式宣讲。依托全县3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搭建县乡村三级理论宣讲平台,创新使用“1+2+N”宣讲工作法(一个主题,流动讲堂和固定讲堂两个场地,N 支队伍),以“接地气、有人气”的形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理论宣讲的“桥头堡”。农言工语沉浸式宣讲。组织“红旗讲师团”“道德模范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把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搬到樟树下、石凳旁、凉亭里,通过谈事理、亮观点,让群众坐得下、听得懂。灵活生动文艺式宣讲。通过创作快板、“三句半”、采茶戏等方式宣讲,结合“点单式”宣讲,用小故事阐释大主题,用身边事阐释党的好政策,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全年开展理论宣讲800余场次,引领全县理论学习宣传的热潮,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吉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 2016
吉安文明网联系电话:0796-8937012 吉安文明网群:224120695
投稿邮箱:4416421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