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明网 > 红色文化 > 聚焦
红色史话:沂水农民暴动
发表时间:2024-05-13   来源:临沂文明网

  1927年,沂水县就建立了党组织,1928年成立沂水县委。沂水县党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农民运动,普遍建立起各级农民协会,并根据山东省委指示,积极筹备农民暴动。

  当时,沂水各地普遍兴起大刀会,以抗捐抗税形式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反动统治。大刀会分为乌旗、青旗、黑旗、黄旗、红旗、五旗几支,其中乌旗会发展最快、势力最大,会众达2万人,分为22个团,会首为张恒远。从1932年8月开始,沂水县委派出大批党团员加入大刀会组织。到1933年4月,沂水西北乡、北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300多人加入了乌旗会,不少党员已成为乌旗会的骨干或首领。1933年春,沂水县委决定利用大刀会组织发动武装暴动。

  在沂水县委准备举行武装暴动期间,山东临时省委书记张恩堂于1933年4月下旬到沂水县检查指导工作,并直接参加了暴动的发动、领导工作。

  1933年5月初,国民党沂水县第7区联庄会第1甲甲长、沙沟村大地主李景岗向县政府密报乌旗会内有共产党活动。5月10日,县长范筑先带领民团、巡警逮捕了乌旗会内的共产党员马德隆、李恩锡、石永贞、石永江和会众13人。这个事件的发生使稳步开展的暴动发动工作受到影响。12日,为营救被捕人员,沂水县委书记谢梅村在埠前村召集县委委员李鸿宝、刘蓂阶开会商量对策,决定由刘蓂阶组织会众攻城救人。13日夜,张恩堂、谢梅村、李鸿宝、刘蓂阶、王富春、吴宝仁在埠前村小崮子山开会,制定了具体的攻城计划,决定由刘蓂阶任攻城总指挥,调集会众800余人,于18日夜分两路向县城进攻,由城里党员做内应和向导,以此战斗为契机发起沂水暴动。会后,刘蓂阶即以大刀会名义调集第二、第三区的会众,约定在葛庄沂河滩集合。18日,刘蓂阶听说国民党县政府又要抓人,即仓促出走青岛。当晚因降暴雨,只有200余人按时集合,力量远远不足。谢梅村主张攻城,张恩堂、李鸿宝等认为条件不成熟,有可能牺牲太大,经过激烈讨论后决定取消攻城计划。不久,张恩堂离开沂水,李鸿宝出走东北。西北乡乌旗会出面托人保释被捕人员,范筑先亦有意释放,但李景岗等执意不肯,扬言非杀不可。5月29日夜,会首李德、王子信、相阶召集会众400余人,袭击了李景岗在崖庄的联庄会训练处,杀死了几名联庄会员。沂水县委为配合沙沟乌旗会的行动,于6月1日在下古村集合了5000余会众,与国民党沂水县的警察和民团100余人在沙沟一带展开激战。会众砍死民团牌长张海亭、巡官刘瑞臣、大地主李景岗和民团、巡警、联庄会员20余人。随后,开进沙沟村,分了李景岗家的部分浮财,割了李家的小麦。

  鉴于西北乡的战斗已经打响,沂水县委决定立即组织力量举行暴动,在武家河北村召开党员活动分子会议宣布了这一决定,号召各级党组织及所有共产党员勇敢地投入暴动之中,争取领导,争取胜利。谢梅村与陈善、王富春、杨克伦组成暴动领导核心。6月初,国民党第81师运其昌旅奉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命进入沂水城。之后,分兵驻守高桥、苏村,准备武力镇压大刀会。沂水县委决定趁其立足未稳之际,进攻高桥的国民党军,由杨克伦任指挥,谢梅村、陈善、王富春、吴宝仁等亲临一线,率1500余名会众包围了高桥。会众发起进攻,但由于武器差,攻坚力量不足,激战一天未能攻克,县委决定撤出战斗,暴动人员回家待命。

  以张恒远为首的沂水县南乡大刀会同国民党军的搏斗,是沂水暴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南乡大刀会与中共组织没有直接联系。1933年7月1日,运其昌旅袭击并放火焚烧了张恒远的家乡东营庄。2日进攻关坪山寨,惨杀群众200余人。之后,运其昌旅、唐邦植旅合攻黄石山山寨。黄石山位于沂水县城西南10公里处,山顶筑有寨墙。山寨内的群众凭借险要的地势,用大刀、土枪等武器顽强抵抗,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但终因力量悬殊,国民党军攻入山寨,惨杀会众和老幼妇孺3000余人,制造了山东近代史上最大的惨案——“黄石山惨案”。张恒远率会众由山南增援,战斗中中弹身亡。惨案发生后,南乡大刀会解体。

  国民党军在镇压了南乡大刀会的反抗之后,对暴动地区的群众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从7月5日起,运其昌旅士兵焚掠古村、杨家坪、武家坪、朱雀、沙沟等村庄,大批会众及亲属被迫出走他乡。7月初,沂水县委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将已暴露身份的暴动骨干集中起来进入沂山打游击,可以留在农村的要在党团组织领导下坚持斗争。不久,谢梅村、陈善、王富春率200余人进入沂山。在此后的3个月中,活动在北起胶济铁路、南至抱犊崮之间的7个县境内,历经战斗20余次。由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暴动人员大部散失,斗争难以维持,谢梅村等为保存力量,决定分散活动。不久,谢梅村回河南寻找党组织,其他人员转入隐蔽斗争。7月18日,已叛变投敌的宋鸣时亲自带领韩复榘军法处人员到沂水县破坏党组织,逮捕了邵德孚、韩文卿、于松泉、孙华亭、刘秩吾等人,沂水县委遭到严重破坏。

  市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责任编辑:qll
主办单位:临沂市委宣传部 临沂市文明办 备案号:鲁ICP备11003406
技术支持:山东机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