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明网 > 聚焦沂蒙
临沂:建设“四好农村路” 助力沂蒙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4-05-16   来源:临沂文明网

  建设“四好农村路”助力沂蒙乡村振兴——临沂市“沂路醉美”建设纪实

  近年来,临沂市努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61.17公里,其中县道4382.98公里、乡道5144.72公里、村道20533.46公里,居全省第一。临沂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树牢“人民交通为人民”理念,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持续开展“沂路醉美”建设,做足“美丽农村路+”的文章,打造具有临沂特色、彰显沂蒙精神的示范样板路,带动了沂蒙革命老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做到“四个坚持”,健全长效机制

  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临沂市始终做到“四个坚持”,逐步建立健全了党的领导、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四好农村路”建设扎实、有序、高效开展。

 

  ——坚持统筹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在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全域美丽农村路网建设。先后出台了《临沂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临沂市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全市美丽农村路环线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美丽农村路建设任务,重点打造“两圈、两带”,即“环蒙山生态观光圈”“沂蒙红色文化旅游圈”和“美丽沂河休闲带”“古道沭河风光带”,通过县域环、乡镇环等方式使美丽农村路串点连线、连线成网,以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为重点,按照“一路一风景、一县一特色”的工作思路,到2025年,全市计划建设完成农村公路环线道路1702公里。

  ——坚持管养并重。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公路“路长制+”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行“路长制+”管养模式,通过建立路长制队伍、日常养护队伍、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健全巡查制度、会议制度、通报制度、监督制度,做实“路长制+”字文章,延伸路长制应用链条,着力构建农村公路管养新模式;通过建设农村公路数字化平台,将全市农村公路基数数据、计划管理、建设管理、养护评价、非现场执法、两客一危、道路监控、公交运营等数据整合到“一张图”上,提高农村公路综合管理效能。依托“一码服务”应用,为公共提供公路资讯、路长信息、周边景点、产业园区、物流、出行服务、随手拍等具备特色的服务应用场景,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利用临沂作为全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契机,出台了《临沂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健全管理养护体制,明确市、县、乡、村农村公路管养责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乡村振兴考核范围,实行日常考核和年度集中考核相结合。积极推行养护市场化改革,全市县道日常养护均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取养护单位,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道路与城市道路保洁费用一同纳入政府预算。

  ——坚持示范引领。以美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积极鼓励县区参加全国、全省醉美农村路评选。组织了两届全市“十大醉美农村路”评选活动,舆论宣传、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沂南县“爱尚沂南‧红色之旅”环线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醉美农村路”,沂水县泉重路、蒙阴县孟良崮云蒙湖环线、费县向阳路获评公路学会全国美丽乡村路,郯城县“银杏之乡‧好客郯城”旅游路入选交通运输部2021年度“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2021年10月3日《焦点访谈》栏目播放了《老区新颜唱响沂蒙颂歌新乐章》,其中对临沂市农村公路建设成果进行了报道。

 

  注重“四个结合”,聚焦特色发展

  大力推广“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红色资源、生态景观相融合,实现农村公路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由“通上车”向“富一方”转变。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公路+产业”工程,将兰陵蔬菜、蒙阴蜜桃、沂州海棠、郯城银杏、田园观光、临沭柳编加工等特色产业进行无缝衔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大力发展种植产业,引进生产加工企业,打造“果品小镇”“制造小镇”等特色小镇,一条条美丽农村路筑成了产业路、黄金路、致富路。

  ——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巍巍八百里沂蒙,崮险岭峻,沂河、沭河萦绕如带。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天文历算学家刘洪、宗圣曾子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在这里,《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同时在临沂出土,震惊世界。临沂深挖沂蒙深厚文化内涵,把农村公路建设与“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水城商都、温泉养生、乡村休闲、研学旅游”有机融合,将旅游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影视基地等相串联,提高公路通达度,提升区域综合环境,为临沂全域旅游添彩助力。

 

  ——与红色资源相结合。临沂是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模人物,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省级人民政权。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注重红色基因传承,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山东省政府旧址等串联成珠,深挖沿途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巧妙融入其中,使美丽乡村路变成爱国教育路、沂蒙精神展现路。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曾播出《山东:传承沂蒙精神 谱写发展新篇》,其中报道了临沂市临沭县朱村与外界连接道路四通八达,红色旅游区平均每天接待上千人,特色种植园年产值达到2400万元,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焕发了新活力。

  ——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一路一模式,一路一特点,将生态保护贯穿到公路建设中,在公路两侧设置微地形、观景平台、休息驿站,花果草搭配、山石景错落,路和湖和谐一体,将山区特色、沂蒙风情、休闲生态融为一体,达到因地制宜,移步换景的效果,一批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路,串联起了沂蒙乡村风景线,形成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实现三个蝶变,凸显叠加效应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临沂交通真正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实现了农村公路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了临沂由“四塞之固,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向“市场名城,物流之都”蝶变。

  ——因路而美。通过持续开展“沂路醉美”行动,临沂因路而美、因路而闻名。临沂市沂南县是红嫂家乡,也是历史文化名县,通过打造“爱尚沂南‧红色之旅”环线,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5处4A级景区、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等7处3A级景区、竹泉村等2处全国十大醉美乡村等旅游景区串点连线,加速了全域旅游发展,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孟良家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曾经被世界粮农组织专家确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三山沟村,如今已成为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村。如今,乡村生态游蓬勃发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沂南成功创建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因路而富。“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临沂认真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力实施农村道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彩化工程以及农村公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等活动,农村公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路。蒙阴县是果品生产大县,美丽农村路建设让“最后一公里”摆脱了“大道好走小道烂”的果品运输窘境,境内果品远销新加坡、英国、迪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果品12亿公斤。美丽农村路建设,为沂蒙革命老区铺设了发展的快车道,加速了脱贫攻坚的步伐,架起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增收致富的桥梁。

 

  ——因路而畅。农村公路是“毛细血管”,只有疏通微循环,才能畅通大动脉。通过开展村村通硬化路、户户通工程、窄路基路面加宽改造工程等,打通了农村公路网络的“末梢神经”,让群众踏上通往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实现了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做到了路通民心畅。临沂市沂水县依托完善的农村路网,紧紧抓住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的有利机遇,把物流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和提升竞争力的综合配套产业来培植,整合各方资源,加强行业融合,设立县级农村物流分拨中心1处,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布局物流服务站18处,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点2622个,构建了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同时,开通了串联起乡镇、村庄服务站点的专线货运班车,实行定车、定线、定站式“客运化”运行,切实促进了交通与农旅项目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起以城区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为主体,预约班车、定制公交、旅游专线为补充,衔接有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全域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临沂的“四好农村路”早已享誉全国。2017年,全国“四好农村路”养护现场会在临沂召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出席并讲话。2022年,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暨山东郯城示范案例观摩会在临沂市郯城县召开。全市九县五区中有一半以上为省级以上示范县区,其中,蒙阴县、沂南县、费县被授予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临沂市、兰陵县、平邑县、临沭县、兰山区被授予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县。

 

  十年来,临沂的“四好农村路”一路风景,一路好评,唱响了新时代的沂蒙乐章。临沂老百姓评价说,这十年,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公路,醉美的景观是农村公路,农民满意度最高的是农村公路,最爱护的公共设施也是农村公路。临沂的“四好农村路”真真正正地修到了群众的心坎里,早已成为百姓心中的“致富路”“幸福路”“民心路”。

  临报融媒记者 安连荣 通讯员 王沂棱 申超

责任编辑:
qll
主办单位:临沂市委宣传部 临沂市文明办 备案号:鲁ICP备110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