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明网 > 县域动态 > 临沭
临沭:割陋习树新风,让“文明之花”落地生根
发表时间:2024-05-11   来源:临沂文明网

  近年来,临沭县青云镇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规范整治等多种途径,常态化、长效化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工作,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营造文明良好氛围,有效推进“文明之花”落地生根。

  “约”,即修订完善践行《村规民约》,把刚性规矩“立”起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等,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在内容设置上,紧密结合村庄实际,既考虑到传统习俗的继承,又注重现代文明的引领;在语言表述上,力求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让村民能够轻松理解、快速掌握。为了让移风易俗的风尚形成长效制度,西雷村从2014起就按照《村规民约》规定:遇红白喜事者,不得请大戏、歌舞,摆酒席,晚上不得超过8点,白天不得超过12点。在规范酒席管理上,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做起。无论谁家有事,都用广播对当天的红白喜事办理情况进行点评,让群众来监督,切实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讲”,即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宣传宣讲,将常态长效“建”起来。以破除不良现象移风易俗为着力点,以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道德修养、规范日常行为为主要内容,采取各种形式广泛组织开展宣传宣讲。不定期组织村干部、志愿者深入村、企业、校园,依托“我们的节日”、“文艺汇演”等多种载体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工作,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提高移风易俗活动的知晓率、满意率、长效机制覆盖率,确保移风易俗入脑入心。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退休干部或老教师、热心公益的村民村干部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目前登记在册的有65位。两年来,志愿服务队宣传移风易俗21次,劝导村民简办婚丧喜事50多人次,有力地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

  “算”,即党员带头算出经济账,让村民钱财“省”下来。青云居开党员会的时候算了这样一笔账:青云居近 600户,一年至少办100场酒席,按每场酒席最少节省1万元计算,每年就要节省100万元,等于每年全村群众增加了收入100万元。但是,帐算清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制度也向群众讲明了,由理事会成员直接操办,遇到手头富裕的户有事,做到一视同仁,大操大办的现象很少出现。“红、白事节俭后,宴请、繁琐礼节、乐队、花圈都少了,酒席只请自家亲戚,吃顿便饭,对于村民来说节省了很多钱。青云居党支部书记王怀涛说。青云居位于乡镇驻地,是青云镇较早推行移风易俗、摒弃婚丧陋习的村庄之一,红事婚礼由原来的30多桌变为现在的不超过8桌,白事不超过10桌,烟不超过10元,酒不超过20元,菜品每桌240元标准,杜绝了铺张浪费。

  “评”,即评议评选各类模范典型,引导和激励学习标杆,令农村风貌“提”起来。充分利用百姓大舞台,开展扭秧歌、广场舞比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天傍晚时分,广场里的灯就亮了起来,群众开始载歌载舞,音乐声、欢乐声此起彼伏。村里成立了秧歌队,由村民自己编排舞蹈,然后到各村演出。”村里处处新风扑面,工作区书记王济强不无感慨:“以前农村婚丧嫁娶“东家走西家串,闲话满街传”现象如今已大有好转,文化活动成为村民传播文明乡风的“精神乐园”。

  “积”,即创新积分奖励机制,美德积分金融转化相结合,让移风易俗“奖”到手。探索建立信用积分奖励机制,以文明实践积分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文明程度。“你家积了多少分?”如今已成为青云镇于家山村村民的口头禅。青云镇于家山村创新网格积分管理模式,建立“平安青云”积分超市,与美德积分金融转化相结合,并与入党积极分子推选、发展党员、最美家庭评选等结合,把“分值”转化“价值”,吸引着辖区群众积极参加,把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与诚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宣教效果显著。行之有效的“美德+信用”机制,使得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从志愿服务的“旁观者”变身“参与者”,乡村建设由“无人管、管不全”向“全村管、全面管”转变,家家户户争做文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树立了全新的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qll
主办单位:临沂市委宣传部 临沂市文明办 备案号:鲁ICP备11003406
技术支持:山东机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