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儿童精神家园:严守绘本质量关 赋能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4-04-03

  在当今社会,儿童绘本作为孩子们接触世界、启迪智慧的重要窗口,其质量与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塑造。3月28日,《人民日报》再次聚焦这一议题,指出市场上仍存在部分儿童绘本存在画风诡异、人物塑造扭曲、内容传递负能量甚至暴力元素的现象,警示我们:儿童绘本的严把关工作刻不容缓。 

  儿童绘本并非单纯的艺术创作或娱乐产品,它们承载着启蒙教育、情感培养、品格塑造的重任,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声导师。优质的儿童绘本能够以其生动有趣的图文叙事,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童年生活注入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然而,一旦这类读物沦为商业逐利的牺牲品,盲目追求猎奇、刺激,甚至暗藏不良信息,不仅有悖于教育初衷,更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确保儿童绘本的质量与适宜性,是关乎国家未来、家庭福祉和社会责任的重大课题。 

  强化监管力度,明晰行业规范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儿童绘本出版标准,明确内容红线,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更为科学、严谨的审查机制,涵盖从创意构思、文字脚本、插画设计到最终出版的全链条,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教育原则。同时,定期开展市场巡查与专项整治行动,对粗制滥造、含有不良内容的绘本进行清理,严惩相关责任人,形成有力震慑。 

  压实创作与出版主体责任作者与出版机构应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教育职责,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拒绝迎合低俗趣味,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倡导并奖励原创性、教育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优秀作品,鼓励作家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创作符合时代精神、弘扬真善美的绘本故事。出版机构则需健全内部审查流程,引入专业教育、心理专家参与审读,确保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安全性。 

  提升公众鉴别能力,倡导理性消费家长与教师作为儿童阅读的第一道防线,应提高自身的绘本鉴赏能力与教育敏感性,学会辨别良莠,避免购买与推荐存在问题的绘本。同时,通过各类亲子阅读活动、家长课堂、网络平台等渠道,普及儿童阅读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儿童阅读观,理性选择适合孩子年龄阶段与心理特点的优质绘本。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由专家、教师、家长、读者等多方参与的绘本评价体系,对市场上的绘本进行公正、公开的评估,发布权威推荐榜单与警示名单,为消费者提供参考。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绘本质量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优化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氛围政府、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应共同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儿童阅读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如绘本故事会、亲子阅读角、作家进校园等,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同时,加大对优质儿童绘本的采购与推广力度,确保公共阅读资源的高质量供给。 

  严守儿童绘本质量关,赋能儿童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创作者、家长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孩子们构筑起一片纯净、富有营养的阅读天地,让他们在书香中汲取智慧,滋养心灵,茁壮成长。(苗永泉) 

责任编辑:李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