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以实践之力浸润文明新风

稿件来源:吴忠日报 发布时间: 2023-08-08
  吴市利通区新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的“花点时间说爱你”创意插花活动,受到了市民青睐(资料图片)。
  市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开展“赓续百年初心凝聚奋进力量”庆七一文艺汇演。社区党委书记为老党员送上节日蛋糕(6月20日摄)。
  同心县石狮余家梁小学举行“薪火相传”老干部宣讲团“感党恩践初心学雷锋”宣讲活动(资料图片)。
  近期,盐池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邀请消防员现场讲解安全知识。
  盐池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为基层群众增长见识提供了平台(资料图片)。
  市红寺堡区开展“踔厉奋发强国防勇毅前行向复兴”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青少年假期生活(7月11日摄)。
  市红寺堡区组织各单位干部职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主题应急救援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消防安全应急处置能力(7月18日摄)。
  近日,在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余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年画连环画馆里,馆长强者向游客介绍收藏品。
  7月28日,市红寺堡区集中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崇文重教立德树人”主题活动,用集体“升学礼”代替传统“升学宴”。
  冒热气、接地气的理论宣讲,有深度、有温度的志愿服务,精彩、丰富的文化惠民大餐,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大地,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鲜亮的底色。
  从开始的试点探索,到如今的深化拓展,近年来,市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4536”工作总要求,高位谋划推动,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聚焦群众需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在全市上下掀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热潮,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基层宣讲奏响新乐章
  总书记指出,宣讲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党中央要求上来。
  一言以蔽之,宣讲就是要把怎么看、怎么学、怎么做讲清楚。
  “宣讲用的是大白话,讲的是小故事,让人一听就明白。”市利通区胜利镇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马芳说,社区依托“社区大讲堂”“红色影院”等宣讲阵地,推出了“板凳课堂”“直播课堂”等一批接地气的特色宣讲品牌。现如今,理论政策越讲越透,居民间的板凳也越挨越近,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要把主题宣讲与当前的工作相结合,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近日,在利通区马莲渠乡汉北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了一场生动的主题党日宣讲活动,宣讲员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吸引了村民前来聆听学习。
  宣讲要讲出真理的甘甜,汲取前行的力量。近年来,市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借力多彩文明实践活动,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各类宣讲。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持续深化拓展四级书记赴一线、千名干部大调研、万名党员大宣讲“四千万”工程,各级党组织书记、广大党员干部和1221名宣讲员,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分众宣讲活动。
  为了推动理论宣讲深入人心,市还组织开展“共产党好 水甜”“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百场万人”等大宣讲活动1400余场次,受众群体达32万余人。打造并授牌命名“弘德”“兰花芬芳”等15个市级宣讲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700余场次。组织基层代表成立宣讲小分队,开展“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等主题宣讲2780余场次,开展“我的小康故事”“我的家风故事”等宣讲活动400余场次,带动基层宣讲常态长效。
  志愿服务绘就新画卷
  文明城市建设,不仅在于“颜值”,更体现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城市温度。
  漫步,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这里除了“青山绿”,还有随处可见的“志愿红”。随着志愿服务“365行动”的持续深入,志愿者们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帮助困难人群、清扫路边垃圾、护航学生上下学、开展公益演出……如今,志愿服务精神已融入的城市血脉,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间。
  “放松一点,更好看。”6月13日,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余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平安游古峡”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在帮游客们拍照,凭借平时的训练、总结、多次实践,志愿者们已经对于游客们想要打卡的旅游点位了然于心。游客们沉浸其中,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得更轻松。”每年的寒暑假,盐池县城关街南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都会给学生免费辅导作业,同步开展素质拓展、安全知识宣传、文体健身等丰富多彩的特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和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强安全意识。在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能力的同时,还会动员学生们加入小小志愿服务队,从而达到“小手拉大手”的带动引领效应。
  践行行胜于言,凝聚实践力量。近年来,市坚持把志愿服务力量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主力军,把总书记“行胜于言”的殷切嘱托转化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生动实践,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培训打造品牌,广泛开展贴心服务。如今,已经成立志愿服务分队3342支,全市登记注册志愿者31.1万余人,实施志愿服务项目7.7万余个,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注入“源头之水”。
  为带动广大群众争做志愿者,市还制定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实案》,建立“携手同行”“红草帽”等品牌队伍,打造“童心路”“金牌蓝领”“薪火相传”等系列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引进28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落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推进志愿服务“365行动”,打造行业便民志愿服务站143个,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助力示范区建设”“我们的节日·清明志愿植树护绿行”等各类活动3100余场,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激发群众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催生出“火焰蓝”“巾帼红”“小兰花”等一批新生力量,让“兰花芬芳”涌动全城。
  文化拓展打造新风向
  载文明而驰,沐清风前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优化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的破题之举。
  “参加比赛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近日,利通区镇正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的“美德绘画·家风家训伴成长”绘画比赛活动陆续进入评比环节。“我们筛选的这些作品会张贴在各单元楼梯口,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美好家风的深刻内涵。”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景瑶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能够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在余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年画连环画馆里,馆长强者正在介绍他多年的收藏品。“以前叫算数,现在叫数学,这是最早的课本……”强者说,很高兴村里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突出“沉浸式+体验式+贯穿式”的文明实践新方式,借助画馆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力量。
  文明实践,落脚在“实”。近年来,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将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与本地实际结合,连续18年举办社区邻居节,组织文化艺术团队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农民运动会等演出与活动。同时持续深化“金色阳光·七彩家园”主题创建、“文明有面 文明有力”亮牌礼遇等特色品牌活动,大力开展勤劳致富、睦邻和谐、移风易俗等“六个先锋”示范引领行动。1.4余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在基层一线开展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社会治安治理等文明实践活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圆梦群众“微心愿”3.3万余件,让幸福在老百姓家门口升级。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截至目前,市5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文明实践中心,4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文明实践所,590个社区(行政村)全部建成文明实践站,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率全部达到100%,各级各类阵地正不断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为现代化美丽新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文明是城市之光,温暖、美好,充满力量。如今,宣传教育群众、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已经打通,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在大地上生根发芽,在百姓心中开花结果,凝聚起党群同心、感恩奋进的澎湃力量。(见习记者 赵秉娣 杨立媛)
>>><<<
【编       辑】: 马丽娟
【责任编辑】: 杨丽
【稿件来源】: 吴忠日报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