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文明村镇丨银川市金凤区平伏桥村:用活“三个课堂” 浇灌文明之花

发表时间: 2024-01-16 15:31     来源:

  为生动展现文明村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切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文明办推出“文明村镇创建巡礼”宣传活动,邀您一起塑造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一块块展板,书写着好家训传承,彰显着好家风风尚,盛开着移风易俗的文明之花;一条条文化长廊,宣扬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着孝道文化美德,也记录着居民高尚情操的尽情绽放;一阵阵吹拉弹唱,音乐里散播新风,歌声里咏叹淳朴,欢笑里尽是文明之风……这是如今平伏桥村的真实写照,这处美丽村落,用活了“三个课堂”,浇灌着文明之花。

  

  模范家庭故事分享会

  作为一个拆迁安置“上楼村”,平伏桥村管辖悦湖家园一个居民小区,内有58栋居民住宅楼,辖区总人口2546户,5279人。为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写好幸福生活“后半篇文章”,平伏桥村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齐抓并重,“三个课堂”让文明种子生根发芽结硕果,呈现出文明乡风新景观。

  “阵地课堂”让移风易俗抬眼即见、触手可及。“家风正,家教优,家庭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公益标语在平伏桥村宣传栏、电子屏、文化长廊以及小区内随处可见。这些公益广告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画面精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俨然成了平伏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出家门,就看到婚事新办,勤俭节约,杜绝攀比,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等公益广告,天天看,自己都能背上几句。”新乡贤高保国指着长廊“传家风”“图说我们的节日”等宣传画,赞不绝口,在他看来,这些公益广告不仅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也规范了村民们的行为。

  

  平伏桥村新乡贤高保国向青少年讲述家风故事

  “文艺课堂”让移风易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东风吹气象新,移风易俗树新风,树新风改陋习,党的提倡人欢喜。婚丧嫁娶要简易,勤俭持家要牢记。”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在平伏桥村唱响。同时,情景剧《培养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方言小品《分妈》《三个媳妇》也轮番在平伏桥村的大小活动中相继展演,尤其是小品《分妈》用方言讲述三姐妹为了母亲的医疗费而互相推脱,最终在孙女的劝说下认识到错误,共同赡养母亲的故事,现场观众也在节目中对孝道有了进一步思考。

  60岁的王风琴阿姨是土生土长的平伏桥村村民,但她身上的标签可不少,除了是妻子、妈妈、奶奶,她还是金凤区文化义工联合会成员、村馨悦艺术团团长、优秀志愿者,最近她又多了一个身份——邻家王姨母。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情景剧《培养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方言小品《分妈》《三个媳妇》这些文艺作品都是出自本村村民王风琴阿姨之手,“王姨母”不仅热爱文艺,在日常生活中还非常热心公益,她带领本村村民、文艺爱好者创新成立了“邻家姨母”志愿服务小分队,带领小分队经常到辖区高龄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家中,开展“暖心敲门”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群体打扫家庭卫生、开展移风易俗宣传、走访慰问,为基层治理出谋划策。为了让小区居住环境更舒适美丽,“王姨母”提了不少好点子。通过“王姨母”的带领涌现了“邻家王姨母”这样热心社会事务的群众力量,吸引带动了一批居民主动参与平伏桥村移风易俗宣传工作中,壮大了服务队伍,不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现了由“服务我”到“我服务”的转变。

  

  “邻家姨母”志愿服务小分队入户开展慰问、移风易俗宣传

  “实践课堂”让移风易俗活力四射、落地有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悦湖孝道文化长廊、百姓大舞台等平台,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文艺汇演、趣味问答、承诺践诺等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拒绝大操大办”“倡导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同时,充分发挥网格平台优势,按照群众“点单”、志愿者“送餐”方式,为村民提供“点单式”配送服务,打通移风易俗“肠梗阻”,让移风易俗落地“有声”。

  

  排练情景剧《培养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

  2023年11月,“幸福邻里情 乐享文明风”移风易俗趣味问答活动在小区长廊举办,“小标语”拼出“新理念”,“小盲盒”抽出“新风尚”,趣味问答中巧妙融入厚养薄葬、摒弃陈规陋习等思想,让大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了解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

  “我认为我的孩子现在能尊重孝顺我们,我们的身后事根本不需要那些多余的形式。”村民张光义说。“手机打开,网格群里也时常推送传承良好家风,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等内容,什么该提倡,什么该摒弃,我们都知道。”村民王风琴说。

  

  “小标语”拼出“新理念”

  在平伏桥村文明乡村创建路上,居民齐心协力绘就了乡风和美、景色秀丽的美丽乡村新气象。平伏桥村聚力移风易俗工作,充分结合农村实际,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持续开展有力度、有温度、有特色的移风易俗系列活动,以正面典型引领、线上线下发力、宣传实践结合等方式,用日复一日的善行善举浇灌文明之花,使其常开常盛。

责任编辑:何 力涛

银川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copyright (c) 2020 nxyc.wenming.cn 银川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


文明银川公众号
文明银川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