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文明播报 通知通告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创建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盘锦文明网首页>文明创建>文明家庭
盘锦陈玉芬家庭:用爱延续超越血缘的亲情
发表时间: 2020-08-26    来源: 盘锦文明网    责任编辑:朱光茹
 

幸福的陈玉芬一家。(辽宁日报 记者 刘永安 摄影) 

陈玉芬精心照顾多病的公婆。(辽宁日报 记者 刘永安 摄影)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特殊但幸福的家庭。1991年,朝阳姑娘陈玉芬嫁到了盘山县坝墙子镇坝根子村,和村民张宝玉组成了幸福家庭。婚后,二人育有一女一子,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张宝玉因病去世。面对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陈玉芬从此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2007年,陈玉芬再次组建家庭,和现任丈夫共同承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20165月,陈玉芬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8204点多钟,居住在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镇东部新城小区的张连先,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出门了。他一边和早起的邻居唠家常,一边抻抻筋骨锻炼身体。 

  周围的邻居很多都是一起搬进小区的同村村民,对张连先非常熟悉。大家都说,张连先气色真好,85岁的老人,身体硬朗,根本看不出做过胃部大手术。 

  张连先说:我们老两口能活这么大岁数,多亏了好儿媳将家里家外料理得妥妥帖帖,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摊上一个好儿媳。 

  这个家不能散 

  199010月末,秋收过后,水稻收成不错,盘山县坝墙子镇坝根子村张连先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更让张连先高兴的是,邻居给儿子张宝玉介绍个对象,马上就要相亲了。 

  相亲对象叫陈玉芬,是朝阳县大平房镇黄花滩村人(现为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人)。陈玉芬的到来,给这个农家小院增添了几分喜气。 

  张连先清楚地记得相亲那天的情形。他说:见了面,儿子很满意,我们两口子也很满意。我儿子个子小,姑娘个子高,还有文化,是一名小学代课老师。我怕人家姑娘相不中,有点担心这门婚事成不了。 

  但是,两个年轻人彼此谈得来,第一次见面挺成功。张连先说:看到姑娘留下来吃饭,觉得这门婚事有门儿,我偷着乐啊! 

  1991121日,张家贴着大红囍字,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媳妇陈玉芬。张家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自过门那天起,陈玉芬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地挑起了操持家务、照料公婆的担子。农家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是每天夫妻俩夫唱妇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陈玉芬1993年生下女儿,1996年又生下一个儿子,儿女双全,公婆疼爱,夫妻和睦,让陈玉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元宵节,不幸突然降临,令原本幸福的家庭猝不及防。张宝玉因患上重病,仅仅3天就撒手人寰。失去至亲至爱的人,陈玉芬痛苦万分,彻夜难眠。老年丧子,对公婆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张连先精神濒临崩溃,连续几天,一个人跑到田地里痛哭。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陈玉芬倍感生活的无助和不易。 

  居住在哈尔滨的姐姐,劝陈玉芬到哈尔滨定居,你才38岁,要为今后的生活多做打算,先到姐姐身边来换个环境,以后再找个人结婚。 

  陈玉芬也想换一个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但一些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一是如果去哈尔滨,就得带两个孩子一同离开,公婆都不识字,出不了远门,到哈尔滨看孙子孙女是难上加难;二是婆婆患病多年,基本干不了家务,真要是离开,两位老人该如何生活? 

  公婆不想拖累陈玉芬,提出让她不要管他们,把两个孩子好好养大就行,可陈玉芬和公婆一起生活了十多年,感情非常好,不忍丢下他们不管。丈夫去世,已经给公婆带来了极大痛苦,再带走他们的孙子孙女,我真是不忍心。陈玉芬说。 

  张连先一共有一儿三女。三个女儿有嫁到本地的,也有嫁到外地的,由于各种原因,都不具备赡养老人的能力。 

  我们确实离不开玉芬,不敢想象没有她在身边的日子怎么过,但我们也不忍拖累她。张连先回忆说,为了不耽误儿媳妇,我当时嘴上说,让她到她姐姐身边开始新生活,可心里却想,儿子没了,孙子孙女也见不着,这就是要了我的老命,我也活不长了。 

  离开了,这个家就散了;留下来,要面对许多困难。陈玉芬在痛苦中反复思考了好几天,最终决定留下来,把这个家的日子继续过下去。爸、妈,你们没了儿子还有我,这个家不能散,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会照顾你们一辈子。 

  挑起生活重担 

  生活还得继续。陈玉芬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一刻也不得清闲。 

  种植水稻是陈玉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丈夫在世的时候,地里的活儿她和丈夫一起干。现在,陈玉芬只能一个人挑大梁。插秧时节,陈玉芬早上4点钟就下地干活儿,在冰凉的水田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忙下来腰都直不起来,因为误了农时,秋天的收成就会大打折扣。夏季给水稻打药,25公斤的药壶,陈玉芬根本背不上肩膀。她只好在地里放个高板凳,先把药壶放在板凳上,然后再背在肩上。 

  收割水稻、侍弄菜园子,除了地里的活儿,在家里还要洗衣做饭、收拾屋子、辅导孩子做作业……陈玉芬每天过着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辛劳日子,把所有的苦、所有的难都咽在肚里,一个人默默咬牙坚持着。 

  看着陈玉芬因操劳而疲倦的样子,婆婆心疼地说:玉芬呀,我这一身老骨头不中用了,干着急帮不上忙,你可别为了照顾我们累坏了身体啊。看到婆婆这样心疼自己,陈玉芬心头一热,赶紧劝慰婆婆:妈呀,您不用担心,我身体好着呢,只要你们过得幸福快乐,我就不觉得累了。 

  对于陈玉芬的辛苦付出,张连先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止一次地劝说陈玉芬,让她找个好人嫁过去。每次,陈玉芬都笑着说:我走了,你们二老怎么办?以后再说吧。两位老人听了儿媳的话,既感动又心疼,觉得真是苦了儿媳妇。 

  后来,不断有人给陈玉芬介绍对象,可她却放不下公公婆婆。每次相亲,陈玉芬都以对方和她一起照顾公公婆婆为条件,这让她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再婚的机会。 

  陈玉芬的爱心感动了周围的乡亲们,同时也悄悄地打动了一个人的心,这个人就是孟宪瑞。他被陈玉芬的善良所感动,决定和她一起共渡难关。 

  征求了老人的意见后,纯朴善良的孟宪瑞走进了陈玉芬的生活。2007年,陈玉芬与孟宪瑞结婚。再婚后的陈玉芬,没有离开原来的家。孟宪瑞理解妻子,走进这个特殊家庭之前,他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心理准备,和妻子一起赡养老人、抚养儿女。 

  成为公婆的依靠 

  陈玉芬自1991年嫁入张家,28年来一直任劳任怨地支撑着这个家,早已成为公公婆婆的依靠。她准备的一日三餐准时准点,咸淡可口;无论多忙多累,每天都要陪公公婆婆聊天解闷,经常把新鲜事跟老人说一说、讲一讲,让老人开心快乐。 

  婆婆年轻的时候就得了肺气肿,陈玉芬总是细心照顾,尽可能地让婆婆减少犯病次数。2014年,婆婆得了白内障,陈玉芬花4000元为老人做了进口晶体手术,如今老人的视力恢复良好,穿针引线、缝缝补补都不在话下。 

  生活好像在有意考验陈玉芬的孝心。2016年,陈玉芬发现公公饭量越来越小,而且身体日渐消瘦,就带老人去沈阳的医院检查,经专家确诊为胃癌。医生说,根据老人目前的病情来看,如果做手术能够延长生命,如果不做手术就无法进食,从而导致生命终止。 

  张连先自己不同意做手术。在陈玉芬的坚持下,老人最终做了手术。出院后,老人每天吃6顿饭,陈玉芬变着花样地为公公做小米粥、面片汤、面条……老人的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起来,脸色也慢慢变得红润了,几日不见的邻居每次见到老人,都说他变胖了。 

  人上了年纪,吃药、打针、住院是常事。后来,公公婆婆又多次住院,每次陈玉芬都像女儿一样细心照顾。一次婆婆住院,同病房的患者对婆婆说:你闺女真好!婆婆骄傲地说:这是我儿媳妇! 

  老人出院后,需要继续服药,但他们都不识字。陈玉芬在家的时候,就把药和水递到他们手中,看着他们服下;下地干活儿时,就把不同的药包在不同颜色的纸里,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吃什么颜色纸包的药。张连先的女儿说:我嫂子把我爸妈伺候得可好了,尤其是我爸妈住院的时候,有她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今年年初,陈玉芬一家搬到了坝墙子镇的东部新城小区。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陈玉芬对公婆更加孝顺了。每次外出回来,她都会带一些时令水果、食品回来给老人吃。两位老人总是幸福又充满歉疚地念叨:玉芬对我们老两口比亲闺女都亲,不知道我们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 

  多年的朝夕相处,陈玉芬与两位老人早已建立起没有血缘却超越血缘的亲情。她说:我的生身父母都去世了,我早已把公公婆婆当成自己的生身父母来尽孝。 

  陈玉芬的孝行,村民们有口皆碑。她不仅是老人的好儿媳,还是一个好邻居、好村民。她的好人品时时处处都在展现,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会不辞辛劳地去帮忙。20165月,陈玉芬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补记爱与付出 

  一个家庭的幸福需要爱与担当,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家风影响,而一个人在家庭中最大的意义,是因爱与付出带给家人的幸福感觉。 

  与孟宪瑞结婚时,陈玉芬的儿女只有十多岁,孟宪瑞像亲生父亲一样疼爱这两个孩子。为了让陈玉芬的孩子健康成长,孟宪瑞婚后一直没要孩子,他对陈玉芬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 

  生活中的孟宪瑞勤劳节俭,为了让一家老小过得好一些,他从来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我挣的工资不高,给老人买药的钱不能省,给孩子用的钱也不能省,我苦点没事,只要别苦了老人和孩子就行了。这是孟宪瑞的花钱准则 

  为了多挣点儿钱,孟宪瑞四处打工。听说在建筑工地挣钱多,他就到建筑工地当力工。在工地,饭菜简单得没什么油水,住宿条件更是艰苦,有时住在板房里,有时甚至连板房都没有,就住在未完工的楼房里,在地上铺一块板子就当床了。 

  陈玉芬的女儿说:爸爸对我们特别好,为了这个家,他付出了很多。提起继父孟宪瑞,陈玉芬的女儿满怀感激之情。 

  我的两个孩子,十多年来受到孟宪瑞的照顾,他们天天喊他爸爸,父女、父子的感情特别好。陈玉芬说。 

  如今,陈玉芬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张罗儿女的婚事,便成了夫妻俩的心头大事。孟宪瑞和陈玉芬把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给儿子在盘锦市区买了房子。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爱与担当,一直是陈玉芬和孟宪瑞努力的方向。 

  陈玉芬在最艰难的时候,为了筹措孩子的学费,把和张宝玉结婚时的项链卖掉了。两个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如今,大学毕业的女儿和中专毕业的儿子都有了工作。 

  陈玉芬的女儿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妈妈买了一条项链。她说:妈妈为了供我上学把项链卖了,现在我挣钱了,要还给妈妈一条更好的项链。 

  被爱灌溉的家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多年来,孩子们对继父孟宪瑞敬重有加,陈玉芬更是对丈夫体贴入微,无论丈夫加班多晚回到家中,都能吃上她给做好的热乎乎的饭菜。 

  孟宪瑞11岁父亲去世,不久后母亲改嫁,十五六岁就开始四处打工养活自己。与陈玉芬结婚后,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他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收获到很多源自家庭的美好。他说:我从小孤苦伶仃,现在有了妻子,而且父母双全、儿女双全,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快乐。(辽宁日报 记者 刘永安 

 
主办单位:盘锦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盘锦市兴隆台区石油大街125号  联系电话:0427-2829399  邮编:124010
 传真:0427-2829399  E-mail:pj28245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