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光明论坛】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孙银玉

2024年05月21日08:0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光明论坛】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光明论坛】

来自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显示,安徽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2.56%,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多家;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兴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迅猛发展。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10%的汽车、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产品在安徽生产。安徽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已超过万亿元,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超过5000亿元。十年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翻了一番。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经济“竞跑”中的高频词。安徽“晒”出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说明新质生产力发展显现新成效,正是各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缩影,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有力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汇聚高质量发展更大合力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质生产力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好科技创新这个“反应堆”的主导性作用和“增量器”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对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高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配合与协作,推进集成创新,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

坚持“新旧并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更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新优势、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通过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等,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蓄积高质量发展更强劲动力。以贵州为例,该省巩固提升优质白酒、现代能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新型建材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优化技术创新模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有利于加大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力度。同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善用数字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推动人才创新支持、激励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

(作者:孙银玉,系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