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铜陵文明网 > 文化建设 > 青铜文化
匠心传承 守护非遗
  • 来源:铜陵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4-01-03    字体大小: 12px14px16px18px
  •   画虎牌、扎彩灯、编竹马、整盔甲……冬日里的义安区钟鸣镇牡东村牧村里随处可见尚未融化的积雪,而当地的竹马灯传习所却热闹了起来。12月25日一大早,村里的竹马灯老艺人们早早就来到这里修整行头,为春节前后的竹马灯演出做准备。

      

      1997年竹马灯表演资料片

      

      竹马灯民间艺人(左)牧承策和牧邦庭(右)正在扎制彩灯和彩伞

      

      牧承琏在专心画虎头牌图案

      

      牧邦庭正在仔细打磨竹骨架

      

      每年牧承琏都会细心地检查箱子里的道具

      在竹马灯传习所里,竹马灯民间艺人牧承策和牧邦庭正在扎制彩灯和彩伞,牧承琏在画虎头牌图案。他们时而潜心专研自己的制作细节,时而一起沟通修整方法。竹马灯市级非遗传承人牧邦庭说:”在制作初期我们要劈好宽度不一的竹篾,现在的工序主要是对竹马灯道具的竹骨架作修整,绘制各种彩灯装饰图画,准备齐全后再将画好的纸糊到竹骨架上。为了能够在新年的演出中过程呈现精致美观的竹马灯道具,我们对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要求。”

      据了解,竹马灯始于明末,兴于清代,每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就自行组织,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健康。也是铜陵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民间艺术。该灯是由竹子做支骨,扎成马首、马尾的形状,然后糊上纸,内燃烛火,并将前马首后马尾固定在人的身上,类似旱船。表演时以八匹竹马为主,骑马人物主要是关羽、刘备、张飞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另外还配有高照、虎头牌、彩伞、竹马、竹云、车轿等多种道具,这些道具加上灯光呈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周边地区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竹马灯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收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民间艺术,让民俗文化焕发活力,钟鸣镇把非遗保护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不断加以挖掘、传承、发展,当地的竹马灯民间艺人手把手向孩子们传授技艺,推进非遗竹马灯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学生了解、学习、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暑期,钟鸣中学特邀竹马灯民间艺人来到校园,让美术社团的学生观摩竹马灯的制作过程,自己动手参与制作描绘,直观地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竹马灯”非遗文化也因此走进了校本教材。(铜陵日报 记者 储著传 潘伟)

    责任编辑:查嘉宝
  • 铜陵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 地址:安徽省铜陵市淮河大道358号 邮编:244000 电话:0562-2862152
  • Copyright © 2013-2015 http://tl.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