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常熟要闻

《经济》杂志刊发文章关注本市创新成果发展情况

时间: 2024-05-15 16:04 来源: 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访问量:
【字体:

日前,作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权威经济类新闻杂志,《经济》杂志刊发文章《最强地级市的“新”路历程》,其中大篇幅关注常熟“工业上楼”、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声学产业等创新成果发展情况。

“存量”要“增量”,让“寸土”变“寸金”。文中写到,常熟市为了盘活存量土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投资约300亿元推进94个“工业上楼”试点项目,涉及建筑面积达614万平方米,借此初步形成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产业链协作能力强和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低空经济是产业发展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文中写到,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就将目光瞄准了汽车和航空两大应用领域。在其研发中心的展厅里记者看到,各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琳琅满目——汽车引擎盖、尾翼、侧门板、轮毂,小到电机转子,大到整架飞机,应有尽有。“我们已经开发了400多种不同的汽车零部件,国内几乎所有量产项目都有参与。”亨睿碳纤维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葛逸宏告诉记者,随着汽车轻量化与高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这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数据显示,整车质量每减重10%,每百公里燃油消耗将降低0.7升,尾气排放降低7%,刹车距离缩短3米—7米,零百加速缩短0.5秒。然而,技术壁垒高、难度大仍是制约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最大难题。“与金属材料的单一性不同,它是多种材料的复合形态,每个零部件都需要研究不同的材料配方、不同的工艺设计和不同的制造过程,研发占比很高,并且汽车和航空的设计也完全不同,人才很难共用。”据葛逸宏介绍,目前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00余人,前几年的研发投入甚至超过营收,“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在采访中他反复向记者强调,亨睿碳纤维更偏重于提供从材料开发到工程设计再到量产及整装的全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的零部件生产厂商。

就在记者调研期间,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而在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也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18日,苏州召开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集中签约49个低空经济项目,全力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在葛逸宏看来,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航空与汽车在应用上有本质不同,汽车的主材还是钢,碳纤维复合材料只是辅助材料,而在飞机和飞行器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必然是主材,扮演的角色也会更核心”。他指着展厅里的小鹏第五代飞行汽车“旅航者X2”说,“要发展飞行汽车,一定要解决批量化生产的问题,需要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很大努力,这正是亨睿碳纤维的强项。未来,我们要做低空经济领域里的麦格纳,也就是‘超级整装伙伴’,既可以帮助主机厂建生产线,提供零部件,同时也具备整机开发和制造能力。”

生物医药是当今世界最具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文中写到,“只有把国产化、规模化进行到底,才能把药品价格打下来。”在智享生物(苏州)有限公司走访时,该公司副总经理梁克学同样提到了量产的问题。我国生物医药起步较晚,绝大部分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智享生物是最早提出国产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之一。“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当时对国产设备的认可度很低,但我们坚信中国要发展这个产业,就必须有自己的设备和耗材。因此,我们与数十家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国产设备,目前已在药品制备和灌装线上实现了全流程的国产化,大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据梁克学介绍,当前,在大分子生物药领域,该公司已承担起药学研究和商业化生产的重要角色。随着智享生物体量的不断增大,供应链合作伙伴也实现了共同成长。为进一步扩大产能,2021年智享生物在常熟开设新厂,规划产能19.2万升,完全投产后可年产1.28亿支生物制品。“这是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生产厂,只有规模化才能降低成本。”在梁克学看来,每年对国家集采、灵魂砍价的热议,反映了民众对药品价格的关注,但从长远来看,行业发展需要找到平衡点,如果价格被过分压低,无利可图,将无人问津。“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声学产业是常熟近几年布局的重点产业。文中详细介绍了常熟声学产业的发展情况。在苏州,创新无处不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能做什么?在常熟的声谷创新加速中心12号厂房里,它正在悄悄颠覆传统扬声器的发声方式。“传统的音响系统需要将数字声源经过数模转换和功放才能推动振膜发声,而且不同音响需要不同的功放。我们的产品则省略了中间环节,数字声源可以直接通过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发声,从而简化了整个发声过程。”据地球山(苏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监史磊介绍,这枚小小的发声芯片包含着上千个微结构晶片,每一个都是发声单元。发声时,通过一个小的驱动芯片推动一个或若干个发声单元同时发声,不同的发声单元负责不同的频率,可以覆盖人类能够听到的所有声音频率范围,“因为不经过任何有损转换,所以能实现全音频、无损耗、高保真的音质体验,而且具有极高的通用性,日常音频设备都可以替代,如果需要更大的音量,可以通过多个芯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直接替代大型扩音设备或扬声器”。

除此之外,这枚芯片还具有独特的定向性特点,使声音可以精准地传达给特定的人。想象一下,在电影院中,四周的墙面、天花板,甚至是座位扶手和靠背上,都可以贴上这样的发声芯片,在每个座位上都能享受到独立的、定制化的声音体验。同时,该产品还具备消噪功能,在嘈杂的汽车或飞机环境中,通过麦克风收集噪音,再经过软硬件处理,能够产生反向波形来抵消原始噪音,从而实现静音效果。这项发声领域颠覆性的创新,预计将会带动超过10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我们的芯片完全改变了传统发声方式与声音交互方式,未来,万物都有可能发声,这完全取决于下游厂商如何应用。”史磊自豪地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唐代诗人常建在聆听常熟兴福禅寺的钟磬声时绝对不会想到,1000多年后,声学会在他脚下这片土地发展成为产值百亿的新兴产业。2020年,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时代声学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示范区,从“声研发”“声制造”“声生活”三大功能板块入手,打造苏州·中国声谷,支持企业围绕声学基础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

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苏州·中国声谷的核心创新平台之一,以突破声学基础材料、研制关键核心器件、攻关重大装备体系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这里,负责人俞慕向记者介绍了一种新型超构材料,通过声学计算与设计,其不仅可以实现隔音,还能有效消声。“相较于传统隔音材料,它的吸声性能更为优越,可将噪声降低10—20分贝,无论是用于高架路边的声屏障,还是轨道交通中的隔声设施,都能发挥出色的降噪效果,特别是在高铁等高速交通工具中,可大幅降低车厢内部和外部的噪声,提升乘客的舒适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城市的噪声控制有重要意义。”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走进中国声谷声学联合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声检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的这句名言。在声学领域,精准的测量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置身于声检所的全消音实验室,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对声音的极致控制——静谧,前所未有的静谧,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目之所及皆是密密麻麻的楔形吸声材料,耳压也渐渐开始失衡。“这与我们平时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里面的声音几乎被完全吸收,只剩下直达声,音量可以达到-8.5分贝,是亚洲最安静的地方。”实验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全消音室是用于测量产品声功率的精密级实验室,吸声材料全部采用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推广的自主专利产品,并以特定的方式排列,确保声波不会反射。在这里,既可以开展白色家电的噪声振动测试、汽车噪音评估、医疗设备的辐射声功率测试,以及其他零部件的诊断改进试验,也能够对扬声器、声柱、传声器等进行测量和校正。

“检测是一个关键行业,对制造业和科技发展都至关重要。”声检所负责人鲁强兵告诉记者,目前检测中心共有14个实验室,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声学检测服务,还致力于声学材料的研发和优化。“检测只是一个工具,客户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在测试过程中,很多公司遇到问题却无法自行解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材料选择和生产研发过程,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苏州·中国声谷产业配套的日益齐备,越来越多的声学企业和项目选择到常熟发展。“在落户之前,我们考察了好几个地方,最终选择常熟,就是因为这里在打造声谷,相关产业与我们高度契合,产学研和检测等环节也能够形成完整链条,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史磊说。据了解,目前常熟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已成功引进声学产创项目超过150个,拥有声学企业近300家,总投资达270亿元,2023年该市声学产业完成规上产值458.8亿元。

《经济》杂志还关注到常熟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常熟市,当地政府正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明确“四大一专”工作总抓手,即支持服务形成一批大企业,全力招引一批高质量大项目,加快建设投用一批大载体,谋划争取用好一批大平台,培育形成一批高产出专业产业园,通过政府出政策、给资源、强保障,来为发展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常熟1800多家规上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处于供应链中间环节,对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终端消费市场掌控力不强,品牌显示度也不高。”常熟市工信局副局长赵赴介绍,在3年前,该市绝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底端。前进路上,为了让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众多企业跟上步伐,常熟积极引领广大来料加工企业进行“智转数改网联”,推动企业的设备端、软件应用端和网络连接端全面提升。除此之外,还大力摸排具备B2C能力的链主或具有终端产品的整机企业,让他们来引领行业和产业链的转型。“常熟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和小链主企业不少,希望通过他们产生‘鲶鱼效应’,激励广大企业,从原本的安逸状态中走出来,共同进行转型。”赵赴说。在常熟的汽车产业领域,“鲶鱼效应”发挥得相对比较明显,其中常熟汽饰之前主要生产汽车内饰板,后来积极转型向产业链上游挺进,逐步掌握了生产设备核心科技,响应绿色环保要求改进材料和工艺,迅速切入汽车智能座舱这一新兴领域,从而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脱颖而出,引得众多企业跟随。除此之外,近年来常熟也引进了众多掌握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与电控)核心技术的企业,如法雷奥和马勒等。“以往,常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供应燃油车,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这些企业也开始向新能源汽车领域供货。通过引入三电企业,整车企业也经常来常熟进行验厂和考察,这样很多企业成为他们的备选供应商,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据赵赴介绍,2018年常熟汽车零部件企业给新能源汽车供货占比只有30%—40%,如今已经达到75%以上,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