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理论调研
圆桌论坛丨找到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间: 2024-05_14 17:23    来源: 佛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就在于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迭代更新,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视为陈旧甚至老土的代名词,与潮流、时尚格格不入。但近年来,随着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觉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追捧的时代新潮流、新风尚。当前,佛山正着力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其中关键,就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在全国各地传统文化频频“出圈”甚至成为“顶流”的参照系下,佛山如何找到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近年来佛山行通济、扒龙舟、北帝诞、秋色巡游等传统民俗活动,参与的民众屡创新高,如何变巨大流量为文化发展势能?本期理论圆桌就此展开探讨。

  本期嘉宾:

  宋音希 广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硕导

  车孟杰 佛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博士

  杨俭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揭英丽 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宋音希:承续岭南文脉彰显城市之美

  宋音希

  文明的延续,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核的延续。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理念,已经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与生活形态之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并构筑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在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丰富资源与先天优势。在新时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文旅融合”所形成的合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文化IP、加强城市文化传播等方面,持续激活传统文化的发展势能。

  一是着力提升文旅产业品质格调,打造人文湾区城市典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从前以“均等化、普及化”为目标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发展力与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尺度。这对当下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机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吸引力的高低,往往成为是否能够聚人才、聚人气的重要指标。在文旅产业发展上,要着力在提升品质格调上下功夫,不求多但求精,树立精品意识;将自身文化特质更好地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把岭南文脉的底蕴释放出来,使佛山文旅成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成为“文质彬彬”的城市典范。

  二是深入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打造岭南文化时尚IP。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近年来很多城市在思考的问题。不论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还是公共文化场所如博物馆、美术馆在讲述文物故事方面的创新,都体现出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与潜力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体现出我们越来越主动去挖掘、拥抱、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这些努力有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唤起了年轻人对传统、对国潮的喜爱。青年是未来文化传统的接续者,对当下岭南文化的传承弘扬来说,实现与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就实现了岭南文化未来生命力的彰显。在让文化“活”起来的基础上,更要寻求让“传统文化”成为“时尚生活”的方式,让古老的魅力永不过时。

  三是加强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打造城产人文交流高地。前不久,《2023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公布,前十位中广东城市有两个,分别是广州(第7名)、深圳(第8名)。报告中分析到,排名靠前的城市中,很多都有着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文旅地标,而这些地标,几乎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应该说,文化底蕴赋予一个城市形象最重要的影响力,而城市文化的传播,又使文化资源得到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加强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不仅能够激发文化的内在潜力,同时能够助力城市交流、产业发展、人气兴旺、文化繁荣。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共同体,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讲好佛山故事,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增强城市文化辨识度,让来自各地的人们感受到耐人寻味的佛山“城市之美”。


  车孟杰:激活佛山传统文化需要“四化”并举

  车孟杰

  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其在佛山历史血脉中主要呈现为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陶艺文化、工匠文化、美食文化、秋色文化、祖庙文化、忠义文化“十大传统文化”,不仅彰显出佛山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成为最岭南的文化符号。当前,面对开放多元的信息社会,以“十大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佛山传统文化应通过大众化普及、年轻化表达、差异化发展和数字化赋能,充分激活蕴含其中的文化生命力,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坚持大众化普及。佛山传统文化由一个个具有鲜活特征的文化形态构成,是千百年来佛山人民的智慧结晶,流传至今成为佛山的鲜明印记。因此,在新时代对佛山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只是让其收藏在博物馆里、印刷在古籍中,而是在做好保护基础上,通过宣传引导、活动展演、文艺创作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与大众的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如编写“十大传统文化”教材并让其走进校园、机关、企业,达到经世致用、以文化人的作用;又如在佛山文明城市建设中大力弘扬祖庙文化、忠义文化等,充分发挥佛山传统文化通济和谐的价值导向作用,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实现年轻化表达。如今,年轻人所追求的“国潮”“国风”,正是被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审美元素所吸引,从而产生共鸣。为此,应深入挖掘佛山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审美元素,以贴近年轻人的现实需求,讲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文故事,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如结合“十大传统文化”创作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网络情景剧、短视频,通过年轻化和轻松愉悦的表达方式,让佛山传统文化直抵年轻人内心,引起情感共鸣。又如积极开发适合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研学产品,打造“最岭南”文化场景,推进“文、旅、教、研”深度融合,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增强佛山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实力“圈粉”年轻一代。

  注重差异化发展。当前各地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倾向,如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大同小异的文创产品、缺乏辨识度的商业景区等,难免令人产生感官钝化、审美疲劳。佛山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广府文化核心区,必须充分运用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岭南意蕴的历史文化街区,呈现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生态”岭南人文景致。立足“十大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色,加大对佛山文创产品的研发力度,实现产品多样化、多元化发展,不断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

  借助数字化赋能。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VR、AR、裸眼3D、全息影像等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全新表达方式,使数文融合成为未来主流。由此,佛山应抢抓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时代机遇,围绕“十大传统文化”打造数字文化新场景,让佛山的古建筑、文物、非遗、民俗等“活”起来,让其背后的城市人文精神“亮”起来,并以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使佛山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具有产业优势,凸显其中的品牌价值。


  杨俭波:“青、新、活、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杨俭波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承地,佛山汇聚了大量传统文化资源,为佛山以文立市、以文兴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佛山市正大力激活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必须深挖其价值内涵,激活其内在活力,推动其创新发展。

  把住“青年”主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跟青年建立起共生共融的关系,才会焕发活力,薪火绵延。要紧紧抓住文化体验和文旅消费的主力军——青年,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着力营造年轻化、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场景和表达方式。例如结合影视剧、演艺、展览、品牌赛事等多种形式,以创意式的年轻态表达让传统文化出圈。具体而言,一是要找准“站位”,要把年轻人放在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的首要位置,以青年为文化出圈的核心人群,坚定传统文化传承的青年立场。二是精准“定位”,要深入全面开展围绕年轻人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的调研,摸清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特征,再基于此进行文化和文创产品的精准开发。三是优化“品位”,要结合年轻人的消费时尚、消费偏好特征,合理因势利导,优化提升其在传统文化体验和消费方面的品位。

  把稳“创新”主题。重点是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实现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和创新。要用“创新”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和表达,从开发、营销、推广等全过程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在文化传承中的效用。一是加强新科技赋能。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播,持续打造文化“科技+”,加快数字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项目深度融合,增加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和渗透力。二是推进新项目(产品)开发出新出彩。要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途径,持续研发面向广大受众和消费者的新产品、新项目,推进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走深走实。三是开展新型营销推广。要通过自媒体软件、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宣传接地气、易理解的视频内容,实现多元化、立体化传播。

  把握“活化”抓手。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活化利用是重要抓手和方向。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讲好讲活讲精彩传统文化故事;二是深挖地方文化传承印记,通过对城市文脉、记忆等的活用、巧用,实现文化与城市的共生共荣;三是深耕城市文化底蕴,加强传统文化的新IP塑造和传扬,进而打造既有传统本色又有当代特色,基于活化利用的传统文化打开方式。同时,系统性整理开发文化资源,建构基于传统文化内涵表达的活化、诠释体系。

  把好“融合”路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有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展示传播。要全方位探索数字技术、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的新思路、新路径,借助高端数字技术和新兴项目产品载体,通过融合开发,深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文化体验和消费者带来沉浸式感受、代入式体验、情感式共鸣。


  揭英丽:让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是传承关键

  揭英丽

  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为被赋予重大意义和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进程由国家自上而下推进。但在实践层面,这个进程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式进行重构、融合与创造。近年来佛山行通济、北帝诞和秋色巡游等传统民俗活动持续火爆,参与人数屡创新高,充分证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回归日常生活是关键。

  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过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叠积中流动生成,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曾经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各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常生活中,人民接受着、实践着、继承着、弘扬着传统文化,并且用文化血脉联结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只有面向日常生活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追求,其最初意义和核心价值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个进程必须扎根于人民的日常实践,因为终极价值发端于人民的基本需求,生成于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充分参与日常生活,传统文化才能在自主创新和自觉传承中获得持久生命力,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回归日常生活,践行其最核心的价值。

  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吸收、利用外在资源发展完善自己,从而适应时代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新阐释的动力。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是把传统文化从原生状态中和历史语境中解放出来,对接当下文化需求和市场逻辑,与时代的多元文化要素进行组装,叠写其在当代生活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内涵,真实可感地融入群众的文化实践,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需要全方位深入融进当下日常生活,融入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

  人民的广泛参与是激活传统文化的最有力支撑。人民从来不是文化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人民主动接触和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实践,接受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和“留住乡愁”的愿望。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当群众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祖先玩玩”的文化实践,不是过时的文化生活,也不是少数人的文化遗产,而是“自己玩玩”的各种活动,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充分激活大众的感觉结构与文化记忆,真正走进人民的心中,在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中,共振共情共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流动中,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共同体建构与生命力延续的内在统一。回归日常生活,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信走向自强,是激活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