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进网 > 参政议政 > 成果撷英 > 正文
关于探索“医育结合”托育新模式实现“幼有善育”的建议
2024-04-17 12:39:00
 关于探索“医育结合”托育新模式实现“幼有善育”的建议

民进江苏省委会

 

“医育结合”托育模式是一种综合服务模式,旨在为儿童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寻找婴幼儿托育的优质路径,不仅可以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也是助力家庭和谐,提高我国人口生育率的重要举措,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当前我省婴幼儿托育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强,托育供需不平衡。有调查数据显示,80.08%的受访托育服务机构表示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有79.69%的受访托育服务机构表示从未受到过政府支持和帮扶,虽然出台多项政策,但多是指导意见或者是引导性条例,缺乏强制性和操作实用性,且由于管理主体不清晰,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服务事业长期处于规范性较差、疏于监管的不利状态中。在对我省某区调研时还发现,截至2022年某区托育机构40家,总备案率仅有32%,公办托育机构板块非常少,虽价格普惠,但托位较少。托育机构分布不均衡,23家集中在街道,另外17家分布在其余7个镇,农村更只是有零星的一两家,不能满足全区的托育需求。

二、婴幼儿托育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一是托育服务机构中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幼儿园教师和育婴师,幼儿园教师具备3岁以下幼儿的知识、技能比较匮乏;二是缺乏专门针对03岁幼儿托育服务教育机构的督导、评价系统,造成不少低水平儿童托育服务机构的出现;三是师资力量不稳定,由于育儿行业整体薪酬水平偏低,缺乏职业晋升通道,职业发展前景黯淡,育儿人员流失率高,托育服务队伍不稳定,可持续运行保障不足。

三、婴幼儿托育服务内容和环境设计不合理托幼一体化不是托幼一致化,不是托育班加幼儿园的强行组合。目前很多依托普惠性幼儿园建立的托育班,内部环境设计多是参照幼儿园,其生活作息时间、一日活动的安排、教育内容的设计也是参照幼儿园的模式,不符合0-3岁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四、无法保障婴幼儿照护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婴幼儿托育服务涉及儿科学、脑科学、心理学、营养学、体育学、语言学、教育学、健康管理、管理学、综合艺术等多学科或领域,在托育机构中,因托育人员专业程度限制,无法正确预判婴幼儿健康状况,而实施不科学的照护,错过救治时间,无法保障婴幼儿照护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明确多元供给体系的责任划分一是加强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尽快形成职责边界清晰、层层负责的工作责任机制,做到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统筹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将托育服务纳入民生工程。强化各地托育规划引领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将托育服务列入各地民生实事,明确各部门职责;三是由政府牵头建立各地婴托云平台,实现在线预约、双向评价,通过平台实施支付,按比例缴纳管理费给平台。

二、构建医育结合高素质婴幼儿托育服务师资队伍一是在高校中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婴幼儿托育服务师资队伍。招聘医护背景的专任教师,或聘请具备儿科或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与护士等作为高校的兼职外聘教师,同时邀请托育机构中的一线优秀教师或园长作为高校专业导师,将一线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二是高校安排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教师下企业实践,加强学校与托育机构、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所等企业合作,有效落实校企联盟,培养医育结合婴幼儿托育专业人才;三是提高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薪酬待遇。建立和完善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准入、考核、晋升、奖惩和淘汰制度,定期对其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进行考核,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设置婴幼儿托育服务医育结合内容,彰显专业特色一是托育机构与医院合作,将儿童保健与婴幼儿托育服务相结合,为03岁婴幼儿提供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和早期教育服务;二是托育园运用婴幼儿保健管理模式,从入园开始即为园内每一个宝宝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儿保测评服务,定期监测生长情况,掌握宝宝健康发育状况;三是将儿童保健服务与托育服务融合发展,定期开展预防接种、水疗、膳食营养分析、心理发育评估、中医保健、体格保健等,为婴幼儿提供科学专业医育结合服务,全方位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四、形成家庭-社区-医院-机构四环联动,实现幼有善育一是鼓励社区与托育机构合作,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托育服务,积极探索建立0-3岁婴幼儿健康照护服务站点;二是医院与社区进行合作,医院将社区婴幼儿的健康情况进行共享,设置专人权限管理,并在社区0-3岁婴幼儿健康照护服务站点设置儿科医生岗位,做到真正的医育结合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婴幼儿营养、护理、医疗、保健、心理、教育和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婴幼儿服务人才,形成家庭-社区-医院-机构四环联动,实现幼有善幼,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编辑: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