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配件也能“站C位”——江苏泰州“专精特新”企业走访见闻

记者走访了泰州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它们有的体量不大,有的只是龙头企业的配套供应商,但数十年坚持创新,在细分赛道也站上了“C位”。

聚焦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挖好数字“新富矿”——资源型城市徐州推动绿色转型见闻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江苏华美热电有限公司,一排排单晶硅高效光伏组件映入眼帘,有单排支墩、双轴跟踪、斜单轴跟踪、平单轴跟踪光伏,还有浮筒式光伏、拉索式光伏,分布在地面、屋顶、水面……仿佛走进了一座“光伏博物馆”。

  • 江苏南京:科创引擎助力高质量发展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连续多年在全国的占有率高居行业前列,广泛应用于三峡输变电、“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公司副总经理何雪峰介绍,公司在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基础上,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 向深地进军 地下实验室孕育未来大产业

    如何更高效环保地利用地下资源?能否将超算中心部署在深地空间?在江苏徐州卧牛山下,有这样一座实验室,专注于深地科学与工程研究,不断拓展着我们对深地奥秘的认知。

  • “新动力”助推“运河之都”跨越赶超

    享有“运河之都”美誉的淮安,以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当地着力打造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服务环境优、办事效率高的营商环境,中天钢铁、捷泰科技等公司的百亿级项目纷至沓来,淮安制造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 江苏盐城:尽显绿色好“风光”

    驱车行驶在江苏省盐城市沿海公路,穿林越海而来的疾风,带动海边风力发电机叶片飞速转动;成排的光伏板在暖阳照耀下熠熠生辉,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一动一静间,无限“风光”资源释放出无尽能量,助力盐城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 “新动力”助推“运河之都”跨越赶超

    享有“运河之都”美誉的淮安,以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当地着力打造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服务环境优、办事效率高的营商环境,中天钢铁、捷泰科技等公司的百亿级项目纷至沓来,淮安制造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 拓展场景 布局项目 低空经济“飞”得更高

    长江巡检、江上物流、农林植保……在江苏南京,随着越来越多应用场景落地,低空经济形态愈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 1克棉如何纺出500米长的纱

    雪白的纱锭像琴键般一字排开,带动纱线快速转动,一团团棉条被逐渐纺成细纱……走进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特高支紧密纺智能制造车间,与传统纱厂不同的是,机器前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几辆无人驾驶的运输小车穿梭往来,偌大的车间显得有些“冷清”。

  • 换挡升级 在“超级工厂”感受澎湃动力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锡柴惠山工厂看到,智能化生产车间正满负荷运转。近年来,该工厂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重型发动机智能制造基地”,将精益化和绿色化贯穿生产全过程,实现工厂运行管理智能化。通过智能化改造,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22.1%,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1.4%。

  • 田间地头听“科技新声”——江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观察

    蔬菜离土上墙“喝”营养液,墙壁上种出无土栽培有机蔬菜;南瓜根嫁接西瓜苗,种出抗病高产西瓜;智能管控系统代替人工“照顾”农作物,从没种过地的农业“小白”也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慧”种地……

  • 产业链赋能新能源项目“开枝散叶”

    江苏常州被称为“新能源之都”,全球每10辆新能源车中,就有一辆搭载着常州生产的电池。目前,全市新能源领域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全链条产业闭环。完备的产业链为各类新能源企业不断赋能,助力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赢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 江苏常州:向“新”求“质”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常州与理想共谱的“伯乐与千里马”故事,被传为业内佳话。自2016年落户常州,理想汽车用8年成长为千亿级新势力车企。

  • 日均91个发明专利获授权背后——南京江宁科创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2023年有效发明专利量33235件,平均每天有91个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8件……近日在南京市江宁区采访时,一组统计数据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 智能工厂里感受造车“新”脉动

    位于江苏常州的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近年来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大脑”、AI预警系统等,实现数据驱动生产。该基地根植常州新能源产业沃土,实现造车技术的持续跃升。

  • 升级在路上,中国“智造”出海

    为埃及、摩洛哥、利比亚等国家提供高新技术产品;在约旦帮助医学专家数字化探测追踪癌细胞“生长轨迹”;在沙特阿拉伯设立办事处,系统推进区域内市场本土化和平台化建设……近年来,中国“智造”不仅向海外出口产品,还提供方案、建设生态。

  • 从地表到空天——上海高质量发展锚定“未来”

    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即将运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工程总进度已超22%,CJ2000发动机为C929客机提供强大的国产动力……从地表到空天,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正锚定“未来”这一关键词,在相关产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 上海:千年古镇与新材料巨头的双向奔赴

    万里长江一路东流,在上海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两江交汇处就是千年古镇浦东新区高桥镇。坚持高质量发展,高桥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巴斯夫在区域内“梅开三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新材料科创园。

  • 上海:这些“从无到有”的中国制造 推进高质量发展

    零件数量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列车的13倍,所使用电缆长度共4200公里,可谓一座“海上移动城市”。26日,记者走进我国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该邮轮自元旦首航以来,已成功运营了三十多个航次,接待了近15万名中外宾客。

  • 未来,望远镜竟然可以“长”在海底

    您知道吗?在未来,望远镜“仰望”宇宙的方式,不单是“向上看”,也有可能是“向下看”。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启动了“海铃计划”——将在我国南海深约3.5公里的深海平原建设首个中微子望远镜,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高能中微子。

  • 从大设施到大模型——上海全链条创新跑出“加速度”

    看到如同巨型“鹦鹉螺”的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就到了上海张江科学城。它是中国大陆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上海著名的科创地标,曾创下国内大科学设施中投资最多、占地规模最大的纪录。

  • 大国重器“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在核电集团的一面墙上,有一条长长的时间轴,每一个年份的点位上都记录了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突破,其中“首台套”落地的好消息在近年来出现得愈发频繁。每一个“首台”“首套”的突破背后,核电人几乎都能讲出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故事。

  • 零距离感受大邮轮里的大智造、大市场

    零件数量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列车的13倍,特色餐馆、艺术走廊等生活娱乐区域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26日,记者走进中国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零距离感受“大国重器”的魅力。

  • “魔都”出发 “爱达”世界——走进运营中的“爱达·魔都号”

    26日,新华社记者走进我国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零距离感受“大国重器”的魅力。

  • 在上海嘉定感受智能汽车创新“热带雨林”

    上海新能源汽车年产量2023年首次突破百万辆,位于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嘉定是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火爆的F1中国大奖赛不久前在这里落下帷幕,而一直热火朝天的是这里汽车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企业工厂,记者近日到此探访。

  • 上海:创新全链条赋能产业发展

    如果把上海80%的大模型企业聚集到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记者近日来到上海专门为大模型企业打造的孵化和加速载体——“模速空间”,这里入驻了近70家大模型相关企业,正在用创新生态助力大模型产业“加速跑”。

  • “小开关”变身“大链主” G60科创走廊赋能新质生产力

    走进位于正泰集团上海松江园区的正泰电气变压器车间,看到机器人正把一层层薄为0.23毫米的硅钢片按设计要求叠装加工。据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24小时可叠1680多片,相当于6名成熟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 从“小开关”到“大链主”,上海这家企业驶上长三角一体化快车道

    1984年一家从温州起家的小开关厂,历经40年,形成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大链主”。目前,正泰集团业务遍布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记者走进位于上海松江的正泰集团旗下的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这里正不断开拓数智新未来,服务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让生产、生活更美好。

  • 未来,机器人密度会更高

    机器人制造机器人,这样的场景不止只存在于小说里,而已经成为了现实。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上海市首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工厂里的机器人,正在制造机器人。

  • 两年出货4700多台 这款工业机器人是长三角“本地人”

    这款工业机器人是地地道道的长三角“本地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用江苏的、壳体用安徽的,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均不出沪苏浙皖,全部为长三角制造。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4700多台。

  • 记者手记:从“风华路”到“创新路”感受创新力量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风华路的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实验室内借助放大镜观察到了其自主研发的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就是这颗肉眼难寻的电子元器件,构筑起大到航天飞机、小到手机手表的电子通路,藏着“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 钢铁“变形”记:宝钢股份瞄准绿色智能转型

    舞动的机械臂、高效的无人行车,走进位于上海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传统的钢铁生产厂房已经转型升级。这里无需人工作业,为了节省能源,甚至库区的灯光也时常关闭,被喻为“黑灯工厂”。工厂外不远处还有一座动物园,饲养着孔雀和梅花鹿,它们被称为“小哨兵”,敏感地“监测”着园区内的生态环境……

  • 未来,汽车车身什么样?

    未来的汽车车身什么样?能给你答案的,可能并不只是汽车行业,还有钢铁产业。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推动钢材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宝钢不造车,但作为“钢铁巨头”,宝钢深耕车身“钢需”,致力于“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发展,引领汽车产业的车身迭代变革。

  • 上海:从机器人密度看企业向“新”力度

    为蓝牙耳机涂胶“一丝不抖”,为汽车制造精准焊接,为中国天眼“大锅”进行“刷洗”……走进位于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机器人,可在不同应用场景里“大显身手”。

  • Vlog:无人船艇驶向蔚蓝海洋

    水面救生机器人、海洋测量无人船、安防巡逻无人艇……珠海这家企业研发的无人船艇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科技文旅等领域。

  • 海陆空口岸“进出”忙 外贸展现勃勃生机

    在航线密集的南沙海港,一辆辆国产汽车登轮而上发往海外;在喧嚣忙碌的广州国际港,一列列特色中欧班列加速驶出;在飞行繁忙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批批消费品跨境而来装点更美好生活……粤港澳大湾区热土上,海陆空口岸涌现出勃勃生机。

  • 向“数”借力 “世界工厂”中小企业拥抱新动能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东莞,有约21万家工业企业,1.3万多家规上企业,超9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9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随着高端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制造等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东莞正在积极拥抱新动能。

  • Vlog:探秘东莞的“手机工厂”

    全球每4台手机就有一台生产自东莞。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东莞的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看智能化流水线如何“两小时造出一台手机”。

  • “土特产”里的科技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介绍,该所的荔枝保鲜加工研究团队,成功突破了荔枝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可以使保存10个月左右的荔枝维持鲜果的八九成风味,实现荔枝的“全年上市”。

  • 硬科技炼就“光刀” “小巨人”硬气十足

    炼就硬科技、深耕超硬材料精密加工领域、秉持自主科研是硬道理——记者近日来到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感受到佛山这家 “小巨人”企业硬气十足。

  • “智慧纺织”玩出新高度

    只需在屏幕上点一点,智能开款平台就能生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时尚款式;用对布机器人扫一扫,2分钟即可在成千上万的面料里找到你所需要的……走进纺织产业互联网企业,一项项“黑科技”让记者大开眼界。有了这些“新质生产力”,“小白”也能玩转服装业。

  • 新型储能的广州探索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记者进入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进行深度调研,聚焦广州新型储能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寻找广州在新型储能上的探索。

  • 广州低空经济“飞”上风口

    近期,“低空经济”成为政策热词,催生的新兴产业也频频出圈。广东省广州市出台扶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向“新”出发、向“空”而强,不断迈出新步伐。

  • 打“飞的”上班不是梦!来看“空中的士”

    随着后续地面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低空空域监管系统成为数字城市管理的一部分,更多飞行器生产制造企业进入市场。记者深度调研相关企业,展现广州发展低空经济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趋势。一起来看“空中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