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经验启示

聚焦

践行大食物观
  • 福建多个海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5月中下旬,福建海域“夏种”“夏收”繁忙,大黄鱼在养殖渔排中畅游、渔船满载海带回港卸货、鲍鱼在养殖笼中活跃地生长……福建是海洋渔业大省,产出全国八成以上的养殖大黄鱼、超过七成的鲍鱼和约五成的海带。来自福建海域的海产品,成为提供丰美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

  • 福建陆上粮仓日渐丰厚饱满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65.12%。作为最具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广袤的森林为福建提供了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等。走进龙岩市武平县捷文村千亩灵芝基地,随处可见带着红褐色绒毛的灵芝。

  • 在福建解锁山珍海味的“N”种吃法

    海里有鱼、棚中有菇、林下有中药材……今日八闽大地物产丰饶,遍地山珍海味。山里和海里的美食有多少种吃法?竹林中的笋可以生吃、冰鲜、烹调着吃,海里的海带可以凉拌、也可以做成即食产品“带回家”,在耕山牧海的福建人眼里,“总有一种吃法适合你”。

  • 小地瓜 大产业——闽西连城地瓜产业观察

    甜甜黏黏的地瓜干是不少人喜欢的食品之一。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传统地瓜干只是160余种地瓜加工产品中的一员。从地瓜零食、饮料和酒、保健品,到地瓜化妆品、药品和生物饲料等,每一株地瓜都被充分开发利用。

  • 福建福州:一碗佛跳墙 一部“山海经”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日前,在福建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主办的“2023年新闽菜系列评选”中,“蒲宴鱼头佛跳墙”一举夺魁,这道新闽菜的研发者是福建闽菜大师陈峰。从懵懂学徒到闽菜大师,近40年的坚守,他只为传承、创新闽菜,并不断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元素。

  • 福建三明:沙县小吃带旺林下经济

    30多年来,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福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破解粮源局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 福建宁德:“游”回餐桌的这条鱼不简单

    大黄鱼,体色金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品种之一)。其中,福建省大黄鱼产量占到全国80%以上,还“游”向了世界。

  • 福建福州:“菜篮子”里的种业创新力量

    如今,福州市民的“菜篮子”量足价稳,不仅“吃得到”而且“吃得好”。为了让“菜篮子”更稳,福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加快打造琅岐种业创新基地,规划了研发共享区、孵化示范区、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等三个片区。

  • 创意海报丨“山海福建”的大食物观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如今,福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肉、蛋、禽、奶、鱼、果、菌、茶……构建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新华时评|念好大食物观的“山海经”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还包括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需求,如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大食物观顺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历史性转变。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192万吨菜;牛奶消费群体,早已从老人小孩拓展到各年龄层,还被加工成营养含量更高的奶酪、黄油……

  • 耕海牧渔,“海上粮仓”种出新成果

    藻、虾、贝、鱼、参……在福建广阔的海域上,“藏粮于海”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借助海洋科研力量,“海上粮仓”变得更加殷实,更多水产品被摆上百姓餐桌。

  • 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由来已久。“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30多年来,福建践行大食物观,开发利用丰富的山海资源,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从过去到现在,从福建到全国,大食物观彰显出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蕴含着更为宝贵的时代价值。奋进新征程,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一定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