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追梦故事

2024-03-1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许接英 马大为 彭新启
分享:

  原标题:迎着春光来 欲踏彩云飞(引题)

  春天里的追梦故事(主题)

W020240315485096184521.jpg

广州市花都区一处招聘会现场。  全媒体记者许接英/摄

W020240315485098960319.jpg

求职者浏览企业招聘信息。  全媒体记者许接英/摄

  “金三银四”求职季,招聘会上,人声鼎沸。迎着春光而来的求职者,搜寻着各自心之所向的“好工作”。在这个春天,我们听到了他们的追梦故事:半百之年,既有踏着智能化浪潮再出发的传统技术工,也有辗转于零工市场“觅食”的初代农民工;站在35岁门槛,资深质管员求稳成功,名校硕士生不改初衷,“职场妈妈”为了孩子再择业;而一技在手的年轻车工气定神闲“挑老板”,等待更好的机会。

  50+ 关键词:适应转型

  庞胜辉:初代农民工辗转工厂工地

  3月10日上午10时许,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的新南粤人才市场,适逢制造业专场招聘会,形单影只的庞胜辉在“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了一圈招聘广告后,略显失望地离开。

  “大多是工厂的招工信息,而且年龄要求都在45岁以下,我这把年纪进不了厂喽。”50岁的庞胜辉在自我调侃后,又补充道:“说实话,也不是很想进厂。”

  庞胜辉来自重庆忠县,今年50岁,属于第一代农民工。从十八九岁起,庞胜辉就跟老乡外出打工,过去30年里,庞胜辉打工的轨迹遍布江苏、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

  2004年左右,他跟着老乡来到广州番禺的工厂打工,在电子厂、珠宝厂、制衣厂、五金厂等工厂间来回奔波,工作基本一年一换。每次春节前结清上一份工作工钱,过完一个春节,就开始找下一份新工作。

  “那时候年轻,有的是力气,只要看到厂门口贴着招工通知的,就进去面试,一般都能进厂。”庞胜辉长着一张大气的国字脸,身材魁梧,从小就是干活的好手。

  每次换工作,庞胜辉总能找到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有的是工作时间太长,有的是工资太低甚至拖欠工资,有的是环境不好粉尘大,有的是和同事相处不愉快,有的纯粹是“做烦了”。而说到底,庞胜辉认为这些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好工作”,“都是些小工厂、不缴纳社保的,干不长久,出门在外,谁不想找一分安稳工作做一辈子呢?”

  大概十年前起,庞胜辉开始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之所以不再进厂,是因为很多工厂不再乐意招收像他这样年过四十又无特别技能的中年人。庞胜辉只好辗转各个工地。

  工地上有做杂活的小工,也有技能要求高一些的大工。庞胜辉进工地后不久,就和亲戚学起了做木工支模。这活的劳动强度比较大,每天要爬上爬下,但胜在工资高,工资按天结算,行情好的话,每天能拿到四五百元。

  但工地也不是每天都有活干,项目工期一结束,工人就得打包走人。庞胜辉算了下,一年365天,自己在工地上干活的日子不超过200天,除去开支,一年下来其实也攒不下几个钱。

  庞胜辉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还在读初中,大儿子已到婚龄。庞胜辉打算给大儿子在老家县城买一套商品房做婚房,首付要30多万元,但现在距离首付这个目标还差一大截。

  为了补贴家用,庞胜辉的妻子一边在家照顾读书的小儿子,一边在村里的工厂打工,每月能赚到3000多元。只是今年开始,工厂搬迁到县城,妻子的这份收入转眼就没了。

  庞胜辉心里有些着急,因此,元宵节一过,他就迫不及待搭上老乡的顺风车,奔赴千里之外茂名电白的一处建筑工地。但上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小项目,工期只有半个月左右,每天工钱也不过200多元。他和老乡一合计,连夜离开了工地,开车来到广州,继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庞胜辉期望的工地工作是至少连续干3个月,日薪500元左右。但在赶了几场人才招聘会后,庞胜辉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对此,他始终保持乐观,“现在房地产业不太景气,刚过完年,工地开工的不多,相信3月过后,机会应该会多起来”。

  刘桂华:传统技术工“转战”智能制造

  52岁的刘桂华是幸运的,深耕于钣金加工制造业的他重新出发,试图摆脱“传统”,在智能化的转型浪潮中再铸辉煌。

  2月3日,刘桂华驱车来到睿恩特智能装备(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恩特”)与总经理钱丰面对面交流。走进生产车间参观,刘桂华对公司生产自动化智能铆接设备情有独钟。在短暂1个小时的交流中,钱丰对刘桂华深耕钣金加工制造领域所取得的丰富技术与管理工作经验表示赞赏。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现场就个人待遇、工作分工达成了一致。

  刘桂华已在深圳成家立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女儿正在广州读大学。回首过往,1994年,从大学校园走出来,他应聘到湖北水泥机械厂,每月拿着300元的工资过日子。1998年,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不少职工的工资发放不及时。听说广东发展机会多,不少企业在招人。就这样,1999年,刘桂华来到深圳市人才市场找工作,成功应聘到深圳富士康,从技术员干起,一干就是十年,从技术员到技术主管,再到生产管理部长,职业成长之路走得十分顺畅。他犹记得,由他编写的通讯钣金工程作业标准操作手册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认可。2009年4月,刘桂华与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钣金制造加工企业,后因市场发展与个人性格等原因,企业解散。此后,他一直辗转于东莞、惠州的钣金制造加工企业。

  “对于剩余的职业生涯,就是要继续挑战自我,寻找从传统加工行业跳出来的工作机会,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持续学习,在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中为企业创造个人价值。”刘桂华说,在传统的钣金加工制造业,个人职业发展已经遭遇“天花板”。因此,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投身钣金智能制造领域,来到睿恩特担任副总经理,负责统筹公司产品技术开发与生产交付管理、产品售后维护工作。

  2月23日,刘桂华在睿恩特开启新的职业生涯。“尽管这次求职谈的收入与上一家钣金传统加工企业的基本持平,年薪20万元左右。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看好公司所处的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初入职,刘桂华正处于熟悉公司生产业务阶段,“目前,公司订单不愁,亟需在产品质量与制度管理上下功夫,推动企业实现专业精细化管理目标。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公司规范化管理创造个人价值。”

  30+ 关键词:变中求稳

  张剑:资深质管员盼事业家庭两相宜

  3月6日下午,江西赣州籍的张剑来到中建六局华南公司广州分公司下属的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项目部报到。根据面试录用的结果,他担任该项目部储备项目质量总监,负责项目质量技术管理工作。他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努力为公司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张剑说,求职过程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从线下现场招聘会到线上视频面试,他以从业15年丰富的项目工作业绩从百人竞岗中脱颖而出,获得面试官的青睐并被录用。

  2023年11月,还在上一家单位工作的他通过“新基建”公众号了解到中建六局将举行“千人百岗”线下现场招聘会。2023年11月23日,张剑从深圳坐高铁赶往安徽合肥参加线下招聘会。现场,张剑拿着简历挤进招聘摊位前,主动详细介绍自己过往的项目经历。该公司管理层、人力资源部先后对张剑进行视频面试。“之所以选择来这工作,主要是看好快速发展的市场前景。对于即将迈过35岁的中年人来说,这意味着能够给自己赢得一个稳定友好的职场环境。”张剑说。

  自2009年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之后,张剑先后有过两段的求职经历。第一段是通过校园招聘渠道被录用,历任施工员、质量员、技术员等岗位。2016年5月,张剑通过猎聘网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机会,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兼质量总监,先后完成11个市政桥梁连廊工程项目任务。

  回顾前两段的职业生涯,让张剑心中充满成就感的是2020年7月在深圳农产品物流园第一次全过程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该项目面积达30万平方米,总造价10个亿。张剑牵头建立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施工验收制度、质量周检制度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2年半内,12家专业分承包方单位和3家劳务分包队伍近千名工人奋战在一线现场,我在土建、机电、装饰装修三大区域推行了红黑板评比制度,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文化氛围。”张剑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津津乐道。

  “我进入职场已满15个年头。”张剑说,步入中年的他,心中的理想工作是在满足养家糊口的同时,能够实现每月回家探望在老家的妻子和5岁的儿子。这样,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林宜:内容研发员随“创新项目”浮沉

  “很遗憾通知你,以后我们不能再继续共事了,这并非因为你能力欠缺,而是公司项目计划有变。”这句“经典”的HR用语,林宜(化名)听过三次。最近一次,是2023年年底,赶在年终奖发放之前。

  今年34岁的林宜毕业于国内一所985高校,文科硕士学历。回顾过去六年的职场生涯,她所参与的多数为“创新项目”。“就是市场上所谓的‘风口’。”林宜主要负责根据互联网用户的需求研发出相匹配的产品内容。“对于创新项目而言,我们既是实验者,也是实验中的‘小白鼠’。如果内容能在短时间内变现,那就皆大欢喜,否则就容易被卸磨杀驴。”

  林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州市一家知识付费公司,其内容产品直接供给C端用户。这家公司早年曾推出过线上讲台一类的App,供用户免费使用。后来,公司自建团队自研内容,成立负责内容生产的创新项目,林宜正是其中一员。

  2019年,互联网寒冬席卷而来。公司给到创新项目的时间越来越短,项目成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后一次,我们生产了数百本听书产品,产量够了,剩下的只需要销售,我们也都被优化了。”林宜所在的项目组解散了,“不过这批产品后来都卖得不错”。

  职场首秀的中途折戟,让林宜有所思考,“现在许多互联网公司推出各式各样的创新项目,都要求马上能进行商业变现,要不然就解散项目、解雇人员。一方面,大家工作压力很大,劳动权益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公司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都不健全。”

  随后,林宜先后入职了两家医疗互联网公司,开始了课程产品和品牌报告的内容生产。然而,由于疫情的影响和经营方向的调整,林宜所在的品牌组原创内容部被砍掉了一半,其中就包括了她。

  经历了多次被裁员后,林宜已逐渐适应了“变化”,“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但是,临近35岁的她又感受到了另一重的压力,“在求职时,能明显察觉到公司总在担忧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能否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过,她并未过于担心。“从事深度内容的生产,与年龄相伴而来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反而是一种优势,坚持制作精品的态度也让我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她说。

  龙年春节后,林宜开始梳理过往的工作经历,在招聘网站上认真筛选公司和岗位,凭着数年沉淀的不少作品,她目前已收到不少公司的面试邀约。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深度发展,林宜也在尝试打造个人IP,探索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黄蜂:职场妈妈为了幼子再择业

  “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美团外卖员黄蜂(化名)是一位90后职场妈妈,在深圳龙岗的中心区域送外卖。她的孩子将满六岁,准备入读小学。

  “此前,为了满足孩子入学的条件,想找一份能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工作。”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吉祥商贸工联会的引荐下,她到一家家政公司面试,双方相谈甚欢,“但文员工作上下班时间固定,不便于照顾孩子。后来了解到,我们能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自行缴纳社保,同样可以解决孩子入学问题,便把户口从罗湖区迁到龙岗区。”

  2016年,黄蜂入职一家保险公司,主要负责销售寿险。“公司总部在罗湖,就落户在那里了。”但她主要的工作区域在福田区,每天早早出门,赶地铁从位于城市东北端的龙岗区到南部的CBD。“下班时间一般都很晚,晚八点后是常态,有时要到十一点。”2018年,孩子出生,黄蜂的妈妈从老家过来帮忙带了两年。“自己带就不好兼顾了。”2020年,为了带孩子,黄蜂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住所附近送起了外卖。

  在这个拼体力的行业里,黄蜂起步并不顺利。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很能吃苦耐劳,但车开不好、路认不熟”。“记得第一单,是从爱联送到嶂背,跟着导航走,绕路超时了,结果手机还没电。”等她找了家商铺充上电,客户已经因超时40分钟退单了。去年暑期,黄蜂送餐路上,“车子打滑刹不住,膝盖撞到地上被拖着走”。经过治疗,无甚大碍,但需静养一阵,她干脆在家多陪陪孩子。

  “外卖行业,几乎是没有休息的,节假日恰恰是最忙的,也不给排休,要求都上线。”黄蜂的孩子正在念幼儿园,丈夫跟自己一样也是一位外卖员,周末和暑期,只能把孩子送去早教机构,“上午八点送去,晚上七八点接回来”。“孩子放假时,我们也是最忙的。”

  “所以我们休息的时候,想得最多的就是做点好吃的,给孩子补补。平时吃得比较简单,赶时间,只能图方便。”黄蜂一边送着外卖,一边也在物色着更合适的工作岗位,“希望能不那么奔波,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好孩子”。她还设想过创业,“比如租个摊位卖点早餐之类,时间比较灵活,不过还在看,毕竟资金也还没攒够”。

  20+ 关键词:灵活自由

  蓝星:熟手日薪工悠闲“挑老板”

  3月13日,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就业专场招聘会上,蓝星和两个同乡正慢悠悠地浏览着参展企业的招聘广告,寻觅工作机会。

  “靓仔,想找什么工作?看看我们这里有没有合适的。”现场不时有招聘人员从展位上站起,向蓝星他们招手。

  “不着急,先看看。”蓝星语气轻松,笑笑离开,踱步到下一个企业展台。

  对于找工作,蓝星很有信心。他的底气既来自于年龄优势,更来自于自己有一技之长——虽然只有25岁,但他已是一名有着5年工作经验的车工。龙年春节后开工,不少皮具工厂技术工人紧缺,像他这样年轻的技术工正是招聘市场上的“香饽饽”。

  蓝星的老家在江西赣州,1999年出生。在他两三岁时,父母南下打工,将其交给奶奶带大。初中毕业后,蓝星跟随父母来到广东。对于孩子外出打工,蓝星的父母起初是反对的。“他们说自己在外辛苦打拼,就是为了改善生活,让孩子安心在家读书,没想到我还是走了他们的老路,没出息。”

  一次,母亲接回一些皮具手袋厂的零活在出租屋里干。蓝星跟着母亲学做起了手袋。成年后,蓝星进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一家皮具企业打工,他从最基础的杂活做起,跟着老师傅学车工技术。

  这份工作蓝星踏实地干了3年,月工资也从最开始的2000多元,涨到5000多元。他记得有一次过年回家,自己将赚来的2万元交到母亲手里时,母亲很欣喜。最后,这笔钱被全部存进银行,作为他的结婚备用金。

  今年春节,蓝星与父母相处并不融洽。父母抱怨他这两年一直在做日薪工,看起来自由,但并不稳定,一年到头赚不到钱,让他过完年进厂找份安稳的工作。而蓝星想趁年轻时多闯闯,尝试更多可能。

  今年正月初八,蓝星就离开了老家。回到狮岭的出租屋后,他回想父母的意见,觉得也不无道理,于是就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到人才市场“看看行情”。

  对于理想的工作,蓝星说,月收入七八千元,多的时候能拿过万元,晚上加班到一两点也没所谓,因为自己平常就睡得晚,也可以接受灵活的日薪制。此外,工作地点不能太偏僻,附近有逛街娱乐的地方最好,否则生活太单调乏味,可能干不长久。至于是否缴纳社保,自己暂时还没考虑。蓝星的话也获得了两个年轻同伴的点头附和。

  当天,在招聘会上逛了大半个小时,蓝星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这一次招聘的大厂比较多,稳定是稳定,但工资还是少了点。”他表示,下次再来看,“有技术在手,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来源:南方工报 策划:全媒体记者许接英 采写:全媒体记者许接英 马大为 彭新启 通讯员杨诗勇 李阳

  责编:蒋灵茜

  二审: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