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长宁:民主之花在“首提地”生机勃发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通讯员 长宁宣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8期  浏览字号:

  初夏的上海繁花似锦,绿意正浓。在位于长宁虹桥路1850号的上海市盲童学校门口,人行道连接过街斑马线的坡道处安装了过街提示音响的新设备,学生们可以在过街提示音的帮助下安全通过斑马线。

  这一贴心的便民措施源于一次立法意见征询会。
  去年初,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人员走进上海盲童学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和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征询立法意见。一位老师建议,在特殊学校周围人行横道线的交通信号设施上按照标准加装过街音响提示、盲文提示等装置。这条建议很快被采纳,过街提示音响在虹桥路率先试点落地。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调研,听取社区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服务基层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等情况介绍,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五年来,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次提出地的上海长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服务国家立法“直通车”、联系群众“连心桥”、对外宣传“新窗口”作用,不断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用一件件百姓关注的“身边事”,扩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广度、深度,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地贡献人大力量。
  2023年9月,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走进中山居民区美好生活服务站,听取社区居民关于学前教育法(草案)的意见建议。(长宁区人大常委会供图)
  扎根基层沃土
  最广泛收集最真实的民意
  进入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展厅,人们总会被墙上一幅特别的漫画所吸引:一道绚丽的彩虹悬挂天空,一端连着人民大会堂,另一端连着虹桥街道,一只白色信鸽带着一封书信从街道飞往人民大会堂,信封上写着“虹桥街道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
  2015年7月,虹桥街道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设立的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架起“彩虹桥”、开启“直通车”,基层群众在家门口提出的立法建议可以直达国家立法机关,推动法条的确立。
  一部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心悦诚服、愿意遵守。倾听民意的触角只有深深扎根基层的肥沃“土壤”,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民意。
  这些年来,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扩容民意矩阵,形成以420名立法信息员为主体、15家顾问单位及15家专家人才库单位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作架构,形成社区居民、人大代表、企业代表、专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立法信息员中有不少居民们熟悉的“贴心人”,比如“小巷总理”朱国萍,她所在的“萍聚工作室”邀请各方居民听取立法建议,目前已举办了十多场立法征询会,“我们老百姓看到自己提的建议意见变成了法条里的一句话、一个词,很高兴”。
  “以前更多是在法律草案征集意见时听取民意,现在百姓会走到立法前端,对一些现行法律未覆盖却又必须要通过立法方式去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律师吴新慧是联系点第一批信息员,同时也是专业人才库成员,在她看来,“民意征集从原来的参与到立法的过程,到现在走到立法的前面,是一个重要的提升。”
  此外,立法联系点还深化与人大代表“家站点”、党群服务站、社区美好生活服务圈融合,结合立法听民意、察民情,打造立法征询多元联合体。
  去年1月17日,长宁区人大代表王军良作为召集人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持召开了一场立法意见征询会,围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法(草案)和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
  “我们探索发挥人大代表在统筹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优势互补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宽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意见征询,提高征询工作针对性、广泛性和有效性。”长宁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戴骅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信息采集员队伍,他们中有社区居民、楼宇白领,有老人、学生,还有一线业务专家、残障人士等,覆盖到了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群体,他们深入群众倾听民意,将民主立法延伸到家家户户、企业车间、学校课堂,让立法工作融入基层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年来,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参与90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覆盖45643人次,上报意见2900余条,其中270条被采纳。长宁区聋人协会主席曹瑞强得知自己提出的“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使用需求”的意见被新修订的体育法采纳后,感慨地说:“立法意见征询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和力量,感受到了中国民主的全过程、全覆盖。”
  把百姓“金点子”化作治理“金钥匙”
  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居民通过立法‘直通车’提出的立法建议,有的被吸纳进了法规,有的则转化为民生实事项目。不仅如此,很多居民开始深度参与社区大小事务,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融入到百姓生活具体而微的实事中。”全国人大代表、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说。
  从拓展链条由立法中向立法前、立法后延伸,到与代表工作相融合,再到推动立法成果赋能基层治理,这些年,长宁区将来自群众的呼声和建议转化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不断拓展功能、提质增效,助力一批批惠民服务项目落地,增进民生福祉。
  长虹小区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老小区。政府近年来对小区进行改造,虹桥街道会发动居民区立法信息员一起全覆盖征询意见,发动律师信息员提供法律指导,积极求解民意最大公约数,妥善解决加装电梯养护、底层居民补贴和惠民设施建设等问题。
  从群众关切的市域规划,到民心工程,再到家园事务,长宁区虹桥街道将民主协商贯穿近百个民生实事项目,助推竣工完成66万平方米精品小区改造覆盖75%以上的老旧小区,设立14个为老助餐点惠及辖区老年人群体,推动20个居民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实现全覆盖……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民生“金果子”回应群众期盼,充分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优越性。
  2023年2月1日,长宁区人大代表刘瑾作为立法意见征询召集人,在社区AI食堂听取居民对慈善法(修订草案)的意见建议。(长宁区人大常委会供图)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向世界精彩讲述中国民主故事
  2021年9月,由上海人大与长宁区共建的“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在古北市民中心挂牌。
  这些年来,长宁区人大努力助力将立法联系点打造成为理论研习的重要载体、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
  在古北市民中心,策划推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生动实践群像图”,精心描绘42个社区实践场景;推出基层立法联系点IP形象及表情包,制发立法征询参与“小护照”,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国家、市级媒体以及区融媒体中心矩阵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讲述提出立法建议、参与联系点建设、融入中国民主的真实故事……
  随着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走进国际视野、成为国际关注,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打开对外展示的窗口,发生在这里接地气、充满温情的日常,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得懂、记得住中国民主故事,并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
  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保罗·雷蒙多一行2023年5月15日在参观基层立法联系点后表示:“我对于立法联系点信息联络员的产生方式很感兴趣——推荐、自荐相结合,并用实践来见证和检验这场‘双向奔赴’。这个细节本身充分地体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从中就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能一直得到人民拥护的原因。”尼泊尔联邦院主席蒂米尔西纳6月14日率团参访古北市民中心后表示:“中国的基层治理为居民提供了如此丰富且受欢迎的便民服务,我们深受启发。”
  截至目前,立法联系点接待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嘉宾70余批次,大家参观后纷纷表示,中国基层民众能直接参与立法进程,体现了立法的公开和民主,充分展示了中国民主的制度优势。
  除了请进来,“首提地”上海长宁也在不断走出去,扩大“朋友圈”。伴随着长三角立法“朋友圈”计划书的如期发布,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将从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项目、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合作深度、推动区域法治成果有效落实、联动开展普法宣传等方面加强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国立法联系点的联动,构建长三角立法“朋友圈”。
  2023年5月15日下午,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保罗·雷蒙多率代表团参访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长宁区人大常委会供图)
  “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走过的九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历程,是众人事众人商量的生动实践,是基层小窗口到民主大气象的真实展现。”戴骅说,近年来,长宁区人大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区各街镇设立立法信息采集点,统筹资源力量积极为立法点开展工作提供支持保障,组织代表全过程监督与评议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人大代表“家站点”阵地建设,组建代表工作小组,推动代表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生动实践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戴骅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宁区人大必将不负首提地的使命和担当,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努力让民主之花在基层生机勃发。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