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为残疾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写在第34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

2024-05-19 11:43:1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孙明源

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5月19日是第34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受身体障碍等因素制约,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承受着许多不便。如今,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产品与服务,那些对残疾人来说难以逾越的屏障正在被一一打破,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变得触手可及。

强政策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科技助残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强调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明确提出“将科技助残纳入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促进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科学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示范应用,开展残疾预防、主动健康、康复等基础研究,扶持智能化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设备、盲文数字出版、无障碍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残疾人服务科技创新和应用。”

在今年的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5个部门印发通知。通知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为科技创新成果支撑残疾人工作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更多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

中国残联相关部门正在加紧推动新一轮科技助残系列行动,为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高技术提升生命质量

家住浙江杭州的程女士至今还记得遭遇车祸后自己的样子:“失去了右腿,连门也出不去,不知道今后该怎么生活。”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程女士一度把自己封闭起来。2023年12月,浙江省启动科技助力肢残人士公益项目,当地残联为她申请了智能仿生腿。仿生腿通过传感器系统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再将数据经算法处理转化为指令,对使用者当前的运动状态进行实时适配。使用者就可以像控制自己的腿一样控制假肢,舒适、安全、自由地行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高科技辅具产品的帮助下,有效代偿或补偿了因残疾而缺失的身体功能。依托外骨骼机器人技术,脊髓损伤患者实现从“坐”到“站”的跨越;借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截肢患者可通过智能仿生腿和仿生手行动如常;基于仿生学技术的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应用,让听力残疾人从此告别无声的世界;人工视网膜视频处理器的研发,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或老年黄斑导致的全盲患者改善视觉感知创造了条件……

科技与康复的结合也让残疾人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提升。据统计,我国每年会出生1000名左右因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DFNB9)患儿,他们大多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生活中主要依赖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现在,通过生物学方法对突变基因进行纠正,这些孩子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听见真实的世界。

新应用解锁社会空间

“小西,去电梯。”在北京举办的2024年汇爱嘉年华上,盲人张帅帅第一次体验了电子导盲犬。这只名叫“小西”的电子导盲犬集成了多种传感器,会根据张帅帅的指令行动,遇到障碍物时会停下来原地踏步,提示张帅帅主动避让。这一搭载了离线大模型的电子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在不同的场景下实现乘梯引导、过街引导、室内引导等功能,帮助盲人实现独立出行。

教育是残疾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受身体条件所限,残疾人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过程中却面临不少困难,但在科技的助力下,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知识获取鸿沟正在逐渐变小。例如,数字技术可以将学习材料转化为多种无障碍格式,如有声书、盲文文档等,让盲人能够无障碍获取信息;语音识别软件、手语翻译设备的普及,让聋人与他人交流时更加顺利;虚拟现实技术和人机情景互动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调动脑瘫和孤独症儿童视觉、听觉与触觉,让他们在课堂上理解知识变得更加容易。

责任编辑: 李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