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苏州“15分钟助餐服务圈”今年服务老人约190万人次

时间: 2024-05-17 10:53 来源: 苏州市民政局 访问量: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有力举措。近年来,苏州从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迫切的用餐问题入手,创新工作举措,逐步形成了“15分钟助餐服务圈”,让老年人就近就便吃上了“暖心饭、放心菜”。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约190万人次,苏州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助餐工作会议上作交流,被《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目前全市98%的助餐服务点位均为嵌入式,依托现有养老服务综合体、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嵌入区域性中心厨房、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拓展助餐服务范围。其中新、改、扩建老年食堂179家,可辐射周边3至6个老年助餐点,有力夯实了城乡社区助餐服务基础。2023年起,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改建或新建工作连续纳入省、市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去年,我市建设完成66个助餐点。今年拟计划完成100个,其中新建59个、改造提升41个。目前,18个已完成、47个开工改造、35个正在进一步优化具体建设方案。同时,特色服务项目不断涌现那。张家港市实施“银发餐桌——慈善+党建”项目,链接慈善资源为助餐点位配置统一的标识、厨具、餐盒、送餐车等设施设备,进一步规范服务供给。吴江区遴选社区便民食堂,挂牌“老年餐桌”,通过打折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优惠。吴中区探索“养老机构+助餐”,释放养老机构厨房潜能,为周边助餐点烧制、配送餐食,并提供老年人堂食服务。苏州工业园区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品牌餐饮企业资源,鼓励引导“物业企业+助餐”,依托小区物业服务用房,试点建成园区首个综合性老年食堂,餐品丰富有特色,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今年1月以来,苏州从仅向老年人开放助餐,到逐步向社会公众提供助餐服务。而科技创新正助推养老服务实现“弯道超车”。在全面推进智慧赋能的加持下,苏州各地不断涌现“智慧餐厅”。张家港市老年助餐点位统一安装人脸识别装置,通过人脸识别、刷卡等形式进行助餐结算,并针对上门送餐,开发“今日张家港”送餐小程序。吴中区依托智慧助餐小程序,实现取餐可刷脸、可扫专属二维码,并通过助餐平台准确统计助餐补贴金额,方便费用结算和监管。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中央厨房、社区食堂、爱心商户”三大模块助餐系统,提供在线点单、营养分析、慢病调理餐、可视化全链条监管等精细化服务。依托全市养老服务数据资源库,市级层面正在开发建设全市老年助餐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服务动态管理,促进资源精准对接。

我市制定完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就餐补贴、送餐补贴等“四项补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细化补贴标准和发放流程。精细化的保障体系,让老年助餐“物超所值”就餐补贴上,根据老年人能力评估、经济状况分类制定,重点突出对80周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特困供养老年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给予2至10元的就餐补贴。同时,各地积极动员村(居)自治组织、餐饮商户、慈善社工组织等力量,为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近期出台的“苏式助餐”实施方案,在市级层面,提标建设补贴,强化运营补贴考评,新增设老年人就餐补贴、送餐上门补贴,并在水、电、气、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进一步加大助餐服务支持力度。此外,各地普遍建立起“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支持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稳定服务。全市通过统一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保险,增强老年助餐服务抵御风险能力。相城区黄埭镇成立“惠老助餐专项基金”,首批次募集善款169万元。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打造爱心厨房,汇聚企业、社工、志愿者三方力量,为辖区内近300位高龄、失能、独居老人足不出户提供营养可口的菜品。同时,我市助餐服务社会化运营率超过95%,已逐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互为补充、齐头并进的良性竞争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