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公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7日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文号 锡政办发〔2021〕35号
制发机关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07-01 17:34:43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无锡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锡政办发〔202135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71

  (此件公开发布)

  

无锡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49号)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市,助力无锡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体育强国建设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坚持开放融合守正创新,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市,为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勇创全省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发挥积极作用,为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作出无锡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23年,形成有鲜明无锡特色的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的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改革创新成效明显,体育发展总体水平在全省持续领先,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苏南平均水平,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充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35年,建成体育强市,打造全国体育名城,体育成为无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显著标志。

  ——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50%,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5%,青少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8.5%、优良率达60%,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

  ——全国重要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项目布局更加优化,奥运争光、全运争金对省贡献度稳步提高,省运会参赛成绩稳居全省前列,职业体育蓬勃发展,培养出新的有鲜明无锡烙印的奥运明星和职业体育明星。

  ——特色彰显的体育产业强市。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总规模在全省持续领先,体育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有力支撑无锡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体育示范城市、全球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

  ——独具魅力的国际赛事名城。形成覆盖职业体育和全民健身、彰显江南人文特色和山水自然禀赋、与全国体育名城地位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体育赛事在带动全民健身、拉动消费经济、宣传城市形象、促进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体育改革创新先行城市。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体育对外交流更活跃更全面,在融入长三角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全省提供示范。

  ——激情燃烧的活力之城。体育文化与精神传承发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无锡城市的热情和活力充分激发,无锡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体育成为助力无锡城市能级提升、率先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三、主要任务

  为扎实有效推进体育强市建设,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全民健身示范工程

  1.提升服务体系作示范。制定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深入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以及区域、人群均衡发展,在省内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无锡和江阴、宜兴联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争取率先成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群。

  2.加强设施建设作示范。对标《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和先进城市发展水平,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加强重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具备承办重大国际赛事能力的赛事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城乡边角地、闲置地、老旧街区、废旧厂房和仓库,结合利用城市景观、公园、绿地、湿地,复合利用各类公共空间,通过新建、改建、嵌入等方式,普及亲民便民的健身设施,推进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有序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深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3.扩大健身群体作示范。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做大做实做强各级体育总会,成立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社团,鼓励基层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大力发展游泳、自行车、广场舞等大众健身项目,扶持推广水上、击剑、马术、电子竞技等时尚健身项目,积极发展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健身项目,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挖掘传统特色运动项目,扶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丰富赛事活动作示范。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跃动锡城无锡体育大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依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不断推出精品赛事活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群众运动等级评定制度,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

  5.科学健身指导作示范。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强体医融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运用各级各类宣传媒体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广泛开展送科学健身下基层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活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6.关爱重点人群作示范。加强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人群、残疾人等人群体质健康干预。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推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二)竞技实力提升工程

  1.争创重大赛事佳绩。全力推进奥运争光、全运争金、省运争先。做好奥运会、全运会参赛运动员跟踪保障工作,持续推进省队市办、省队联办工作,确保奥运会对省贡献度稳步提升、全运会对省贡献度位居全省前列。走有无锡特色的精兵之路,推动形成奥运优势项目、基础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等重点清晰和功能互补的项目布局,确保省运会参赛成绩稳居全省前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2.提高训练保障水平。以运动员(队)为中心加强复合型训练保障团队建设,深入实施竞技体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打造高质量训练、科研、医疗、教育、服务一体化训练平台,建设优秀运动队训练大数据管理系统。强化基础体能训练,补齐体能短板。积极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加大冰雪项目跨界跨项跨季选材力度。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建立健全全周期、常态化、制度化的反兴奋剂教育预防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积极向上的竞技体育环境。

  3.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实施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市队校办工作,鼓励支持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全完善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相互衔接、覆盖所有重点项目、分层分类的竞赛体系。提高各级各类体校办学质量,推动县级业余训练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开放办队,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更多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办队。整合体育全系统资源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厚植人才根基。

  4.振兴发展三大球。加快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运动普及和提高。构建体育系统、职业俱乐部、校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三大球训练备战的科学化水平。开发培育三大球竞赛市场,提高三大球发展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5.加快职业体育发展。完善政策措施,以足球、篮球、棒球、乒乓球等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喜爱、无锡基础较好的项目为重点,建立职业队伍并参加全国职业联赛,参赛成绩力争位居全国前列,培育一批与无锡城市地位相匹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

  (三)体育产业提质工程

  1.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改善产业结构,着力提高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拓展体育旅游、体育科技等新兴体育服务业;推动跆拳道、游泳、击剑等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无锡市区构建一带、九片、多点空间体系,江阴重点推进体育制造全产业链发展和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宜兴着力打造集体育运动、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目的地。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体育企业、自主体育品牌、特色平台载体和体育企业总部。

  2.满足体育消费新需求。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力促体育消费,切实扩大内需。顺应商业变革趋势,培育体育领域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场景等消费新热点和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等消费新业态。拓展运动康复、体育观赛、运动休闲、户外探险等领域高端消费载体。激发县域体育消费潜力,活跃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夜间特色体育消费。

  3.开拓竞赛表演业新空间。完善重大赛事布局,改善赛事结构,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赛事管理服务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与全国体育名城地位相匹配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等建设,引进和承办国际顶级赛事、国家和省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创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做强无锡马拉松、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斯诺克世界杯等“4+N”国际精品赛事,做特以辐射长三角为重点的区域精品赛事,做大跃动锡城无锡体育大联赛等本土业余精品赛事,努力打造赛事无锡。完善赛事产业链条,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赛事产业服务体系。

  4.培育营商环境新优势。按照无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打响无难事、悉心办品牌的要求,大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体育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撑,完善落实产业资金引导、重大赛事奖补、减税降费、体育+金融、产业用地供给、体育消费券等各项惠企纾困、惠民消费政策,充分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四)体育文化繁荣工程

  1.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升城市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大力弘扬无锡体育健儿在体育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和奋斗精神,积极培育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倡导健康运动生活方式,营造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社会风尚。

  2.讲好无锡体育故事。加强无锡传统体育的保护和研究,推动整理并申报一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支持举办传统体育项目节日和运动会,做好无锡体育文史资料留存、地方体育史志编纂和典籍出版工作。丰富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展览和运动体验式内容,组织开展体育藏品送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培育和打造具有优秀个人品质和良好运动成绩的无锡体育明星形象,传递运动项目社会正能量。

  3.推动体育文化传播。采用影视、音乐、摄影、美术、动漫、收藏品等多种形式丰富体育文化产品,积极发展体育文化创意设计。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拓展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体育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以无锡友城为主渠道的政府间人文交流活动,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交流,开展足球、击剑、乒乓球、跆拳道等项目国际交流,推动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五)体育改革深化工程

  1.深化以开放为关键的管理机制改革。在强化各级政府主导责任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设施、组织体育赛事、投资体育产业、培养体育人才,提供多元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建设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深入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推进开放办队,逐步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

  2.深化以融合为取向的发展模式创新。积极参与长三角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全民健身先导区、体育人才集聚区、体育产业示范区、智慧体育先行区。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互联互通,建立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机制。实施“+体育”“体育+”行动,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行业资源,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特色业态和服务新模式,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深入实施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深度融合,创新服务方式、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空间。

  3.深化以搞活为目标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体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动行政权力事项下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全覆盖日常巡查和双随机、一公开相结合,综合开展分级分类监管、联合监管、信用监管,强化互联网+监管,加强和改进体育执法,健全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体育系统党建引领。各地要将体育强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体育工作总体及各领域、各运动项目发展规划计划,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推进各项政策完善和落地,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各地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公共体育设施、体育用地需求。要将体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市建设。建设负责任、可信赖、持续健康发展的体育公益彩票,规范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使用。

  (三)强化人才引育。坚持将体育优秀人才培养纳入太湖人才计划,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互动交流培养模式。开展体育引智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引进复合型高端体育人才。

  (四)强化法治支撑。深入推进体育法治建设,加强体育领域相关法规文件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体育行业信用体系,落实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企业规范经营。持之以恒抓好体育行风建设,深化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专项治理。健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突出体育场馆、体育训练、赛事活动、高危项目、体育俱乐部等重点,压紧压实安全责任,发挥监管平台作用,确保安全有序运转。

  (五)强化制度建设。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增强竞技体育实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各项制度性举措,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育制度体系,切实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附件: 1.体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2.体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工作分解表

  

附件 1

体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为落实《无锡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市建设,2021—2023年重点实施以下十项行动。

  一、体育设施完善行动

  优化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完善出台《无锡市公共体育设施与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无锡市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覆盖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市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重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级重点规划推进无锡奥体中心、无锡足球基地、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移址新建、无锡市体育中心改造等重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各市(县)、区重点弥补本级重大公共体育设施缺口,完善设施布局,切实满足辖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体育产业集团,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城乡“ 10分钟体育健身圈。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镇(街道)重点对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公园进行改造提升与增补;村(社区)重点补充体育活动室、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公园、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充分利用闲置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措施,引导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到 2023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4平方米。(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政园林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到 2023年镇(街道)全面推广二代智能健身设施。把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范畴,确保受损设施及时得到修复。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动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应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参与场馆运营,激发场馆活力。(市体育局、市体育产业集团,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民健身提升行动

  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推动《无锡市全民健身条例》地方立法,制定实施《无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到 2023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40人。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组织国民体质监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5%。切实做好妇女、老年人、职业人群、残疾人等人群体质健康干预工作。(市体育局、市司法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市体育总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丰富群众赛事活动。持续办好无锡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办好跃动锡城无锡体育大联赛,开展职工体育嘉年华等活动,各地实现赛事活动一市(县)区一品牌、一镇(街道)一特色。推广民族健身操、蹴球、珍珠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市体育局、市民宗局、市总工会、市体育总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落实深化体教融合各项措施。到2023年,青少年学生每人掌握运动技能2项,其中三大球”1项、本校特色或学生个人特长1项;每个市(县)、区至少1所学校开展游泳学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7%、优良率达到53%以上;幼儿园积极推广幼儿体适能和快乐体操活动;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达到55家以上,示范性俱乐部达到6家以上。(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竞技体育争光行动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制定实施《无锡市十四五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充分做好奥运会、全运会参赛运动员和省队市办、省队联办队伍跟踪保障工作,与国家队、省队加强沟通,及时了解运动队、运动员情况,及时给予相应保障。东京奥运会,力争5名以上省市联办队伍和无锡籍运动员参赛,马术项目实现参加奥运会零的突破,跆拳道、射击、体操等项目力争奖牌、冲击金牌;陕西全运会,棒球队、马术队力争实现省队市办项目金牌零的突破,省队联办体操、射击手枪、乒乓球、田径竞走、足球等项目和无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对江苏贡献度处于全省前列。全力做好第二十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确保无锡代表团参赛成绩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市体育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训科医教服一体化。加强复合型训练保障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攻关服务水平。强化科技助力训练备战,配备和应用先进训练辅助设施设备,提升体能训练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规范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测评。与医疗机构加强合作,提高运动员伤病防治能力和医疗康复水平,强化心理疏导。深入落实《无锡市竞技体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引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教练员或团队。加大年轻训练管理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不渝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奋斗担当等主题教育活动,编纂《无锡体育冠军谱》,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持支部建在专业队等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和解决运动员思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持续深入开展反兴奋剂教育,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市体育局负责)

  四、后备人才培养行动

  实施“632”计划和双百计划。实施优化运动项目布局“632”计划,重点打造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击剑、射击、体操等6个我国奥运优势项目,大力发展田径、游泳、水上等3个基础项目,进一步提升校园足球和校园篮球发展质量。实施业余训练运动员双百计划,在4年一个周期内,实现100名运动员输送到省专业队、每年100名运动员考入普通高校,切实打通运动员出口关。(市体育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业余体校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建设标准》,完善保障措施,规范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全市业余注册运动员达2500人,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推进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移址新建,做强江阴、宜兴、锡山业余体校。(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以三大球、田径、游泳、水上、棒垒球、乒乓球、羽毛球、击剑、跆拳道等项目为重点,开展一校一特色”“一市(县)区一品牌建设。每个市(县)、区开展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按照6∶2∶1比例创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衔接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调整优化市队校办布局,力争与25所以上学校开展市队校办合作,布点高中体教结合单位3所以上。(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化社会化办队改革。完善业余训练社会化办队各项体制机制,及时跟踪服务,切实加强指导。第二十届省运会,力争8个社会化办队签约项目代表无锡参赛,参赛成绩贡献率达到10%。(市体育局负责)

  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积极推进竞赛体系、竞赛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补充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持续办好全市青少年体育阳光联赛,鼓励开展校园体育竞赛,积极承办全国、全省青少年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市体育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冰雪运动发展。鼓励开展冰雪运动技能培训、冬夏令营等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旱地冰雪运动。依托无锡冰雪运动训练基地(融创滑雪学校),推进冰雪进校园,在3—5所学校试点开展校园冰雪活动,积极创建全国冰雪特色学校。开展跨界跨项跨季选材,积极推荐综合素质较高的运动员参加各冰雪项目队伍选材。(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三大球振兴行动

  实施校园三大球提升工程。抓好中小学校园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建设,纳入体育课程内容,各学校重点选择1项特色发展。市足球队、篮球队实现省运会全项目参赛,逐步组齐市排球队。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竞赛机制,形成覆盖全年的竞赛体系。(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营造振兴三大球社会氛围。加快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到2023年全市足球场地保有量达650片。深入开展三大球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成人社会比赛和市、市(县)区两级青少年比赛,市、市(县)区两级比赛实现全覆盖,镇(街道)比赛覆盖率达到70%。推动完善三大球项目协会实体化建设,培养一批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从业者。(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体育总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职业三大球运动发展。推进无锡足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引进职业三大球俱乐部创造条件。2023年前,足球、三人篮球项目拥有职业队伍并参加全国职业联赛,参赛成绩力争位居全国前列。对落户无锡的国际高水平赛事、在无锡注册且代表无锡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足球为甲级联赛以上)的俱乐部,按项目类别、赛事等级、成绩、效益评估等给予奖励。(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体育产业升级行动

  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制定实施《无锡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体育消费,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增强体育消费粘性。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13%以上,2023年超1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体育消费总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壮大体育市场主体。认定一批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示范企业,培育一批领军体育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体育企业,引进一批体育总部,支持无锡市体育产业发展集团做大做强。实施体育名牌战略,鼓励体育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鼓励体育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鼓励体育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快体育新产品研发和成果应用。(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产业集团,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推动体育全产业链发展。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拓展设计、研发、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重点支持跆拳道、游泳、击剑等行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引导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园区等各类载体升级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到2023年,累计创建5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培育20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打造8个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创建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深化与专业机构合作,引进和举办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会活动。(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贸促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体育、财税、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商务、文化和旅游、金融等各类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扶持政策。不断扩大体育消费券发放规模,优化发放方式,加强定点场馆审批和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修订《无锡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推进行政权力事项下放。精简申办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期限,试行告知承诺改革,落实一件事改革,增强不见面审批网上办理能力,提高事项办理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体育执法力度,完善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防范化解健身预付卡等纠纷。(市体育局、市司法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赛事无锡打造行动

  办好精品赛事。着力打造“4+N”国际精品赛事,持续办好无锡马拉松,实施马拉松赛事提升工程,建设马拉松体育公园,冲击世界田径金标赛事;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每年)、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每年)、斯诺克世界杯(20212023年)等重大国际赛事。办好 2021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办好中国围棋棋王争霸赛等传统赛事。举办无锡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持续办好跃动锡城无锡体育大联赛,形成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的热潮。(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外办、市总工会、市残联、市老龄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优化赛事布局。加强赛事战略规划,建立赛事品质标准和综合效应评估体系,提升办赛品质和效益。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合作,引进大球类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积极申办省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发挥无锡比较优势,举办跆拳道、击剑、马术、水上等有无锡特色的长三角原创品牌赛事,联合申办或创办高水平体育赛事。鼓励举办各类表演赛、明星赛、联谊赛、对抗赛、邀请赛等,增加赛事的娱乐化元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市体育局,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政策保障。制定重大赛事补贴办法,将重大赛事补助纳入体育事业发展专项,鼓励引导在锡举办赛事。以市场化运营方式推动各类赛事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赛事活动承办权、冠名权、电视及新媒体转播权、无形资产开发及竞赛综合服务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大力培育新跆联、汇跑赛事等一批竞争力强的体育竞赛表演骨干企业和专业体育赛事运营商,加快构建赛事策划、开发、运营、服务、营销、推广全产业链。(市体育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体育 +”融合行动

  鼓励文体旅融合发展。发挥无锡山水资源优势,利用各类体育公园、旅游景区、户外基地、产业园区等载体,融入体育健康元素,强化体育健身功能,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精品线路和赛事。推动自行车、登山、徒步、越野跑、定向拓展等运动项目融入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支持江阴海澜飞马水城创建省体旅融合示范基地。(市体育局、市文广旅游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体医融合发展。推进体医融合运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鼓励大型综合医院增设运动康复门诊或科室,支持开办运动康复医院,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在公共体育设施中建立体医融合健康驿站或健康小屋。推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广主动健康管理模式,指导市民健康吃、科学练、防慢病、治未病,建设慢病干预中心。(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提升活动规模和层次。通过市队校办、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等方式,培养更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智慧体育建设行动

  加快体育信息化步伐。在市城市大数据中心基础上,建设体育大数据分中心。完善市级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畅动”APP,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创新服务模式,更好提供场馆预订、健身指导、竞赛管理、体育培训等线上服务。鼓励建设智慧体育场馆,带动提升场馆运营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发展智能化体育装备制造业,引领体育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精做强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吸引更多更优质体育科技企业和智慧体育相关研究机构落户,打造辐射全国的体育高端智慧集群,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市体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广互联网 +赛事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积极举办网络赛事及线上推广活动。以示范、培训、宣传为抓手,开设线上公益课程,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服务。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运动协会、机构和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常态运行模式,构建教、测、练、赛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全覆盖体系。(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体育社会组织创优行动

  深化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指导体育社团依据法规政策和章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发展。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提升体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体育总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延伸拓展。加快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覆盖延伸。镇(街道)要积极发展社团、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在完善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3+2)的基础上,注重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协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鼓励活动培训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办好规范合理、覆盖全市、城乡贯通的赛事活动。(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体育总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责编:司法局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