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今天是:

部门快讯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部门快讯

我区开展“教书育人新样态的实践与探索 ”跨学科学习主题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11 19:17      来源:区教育局      选择阅读字号:[ ]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新时代教书育人新样态,研究新课标理念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效路径,5 月 11 日, 无锡市梁溪区举行“教书育人新样态的实践与探索”跨学科学习主题研讨活动。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江苏省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方健华,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敏,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平、北京明远书院理事周航、重庆市巴蜀小学党委书记马宏等领导专家出席活动。

  顾明远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教书育人的新样态,核心在于对人、对事物、对世界整体的理解。要站在培育时代新人的高度进行认识,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对事物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科要有整体的构思,考虑每一节课在整体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落实新课标“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任务。新时代教育的特点是高质量、高效率、创新性、个性化。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五个“关键词”:内驱力、毅力、开放、智慧和领导力。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是相互合作、互相学习。顾明远在讲话中对梁溪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和探索予以肯定,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教书育人的新样态,要站在培育时代新人高度进行认识。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有五个基本要素:内驱力、毅力、开放、智慧和领导力。教育改革就要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每个孩子成为时代的新人。顾明远呼吁,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他以生动的案例,讲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义,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课程拼盘,不是与学科对立,而是要有整体观念,综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学习形态要创新,课堂要创新,教师也要创新。新时代教师大有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顾明远在讲话中对梁溪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和探索予以肯定,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周唯巍全面总结梁溪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和实施情况。一是顶层设计、整体规划。2022年以来,梁溪区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区域教书育人的整体体系、纳入“1+3+X”教学高质量发展实施行动,以“新型学习任务单”为载体,强化学科实践,推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二是课程变革、专课专用。梁溪区制定实施“9+1”课程安排,即全区中小学每2周拿出两个半天集中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有效推动常态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日常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试点先行、扩面提质。2023年、2024年全区分两批设立20所跨学科主题学习实验学校,通过高校支持、校际联盟、抱团共研等形式有力开展先行先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实现全域、全员、全学段、全学科的区域跨学科主题学习良性发展。下一步,梁溪区将围绕“跨什么”“谁来跨”“怎么跨”等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在“主题化”上下功夫,基于现象、议题、项目等统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锚定跨学科设计的“三件套”;二是在“任务化”上下功夫,以问题为导向,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强化操作性实践、验证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与创造性实践;三是在“表现化”上下功夫,以学生的素养表现进行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现场举行了梁溪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第二批实验学校授牌仪式。顾月华、许敏为积余实验学校、凤翔实验学校、崇宁路实验小学等12所学校授牌。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带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政策意义与实施策略》主题报告,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板块、操作策略、单元设计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对基层学校的实践探索具有很强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

  重庆市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师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宏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分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课堂教学变革的巴蜀经验。

  活动中,梁溪区的古运河实验小学马燕妮、东林中学王伟彬、滨河实验小学丁慧琦和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李毅、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刘文晶、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许莹分别执教观摩课,为与会者提供了生动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范式。6节课通过创设与学习任务高相关的真实性学习场景,指向问题的解决,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学科整合,进而实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支撑点,更是新课标导向下课程建设的新亮点。梁溪区教育局表示,要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为学生创造更丰富、更生动、更智慧的学习场域和课程内容,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跨其跨”“跨跨与共”“跨界共生”,进而实现“跨以成人”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