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明创建

厦门海沧:城乡精神文明融合 成风化人谱写新篇

来源:厦门文明网 发布于:2024-01-25 07:22

青年积极投入到文明实践活动中,助力城乡融合。

两岸青年共谋共创文明家园。

《颜氏组歌》表演,讲述两岸融合故事。

文明实践活动现场欢乐多。

乡村夜市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城乡居民幸福感满满。 陈守本 摄

孩子们参与美化家园活动。

城乡环境面貌共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共同提升。 陈瑞坤 摄

  地处对外开放和两岸交流前沿的厦门市海沧区,是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传承着改革的基因、赓续着创新的血脉,自台商投资区和行政区设立以来,海沧一直坚持改革进取、守正创新,勇立潮头、勇毅前行。

  新时代新征程催生新的文化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高度,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海沧紧紧把握入选福建省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区的重要时机,以深化改革创新为着眼点,以落实试点任务为着力点,坚持创先争优、走在前列,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的双向奔赴中跑出创建加速度,绘就成风化人、互融共促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画卷。

  精准促融

  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 一张清单干到底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城乡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发展。

  2023年6月,福建省委文明办确立全省首批10个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县(市、区),海沧是厦门市唯一试点区。海沧区自加压力、迅速行动,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多方调研、集思广益。同年8月,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海沧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工作三年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推进方案”),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街道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并发动社会各方资源打造互融共建的创新机制,为推进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推进方案以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为着力点,统筹融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推动两岸社区治理理念交流借鉴,对全区29个行政村和农村性质的社区,从理念、服务、文化、治理、创建、人才等六个方面持续融合,扎实有序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工作。

  为了落实落细创建试点工作,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群众的切身需求,海沧区集智聚力,反复梳理,逐步形成了《海沧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工作清单(第一版)》,创新建立“14+6+N”工作机制,即“14个必选项目+6个参选项目+N个自选项目”工作清单模式。“我们将试点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努力绘好内容翔实、操作性强、可复制推广的‘施工图’。”海沧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海沧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得到了省委文明办精心指导、市委文明办关心支持。”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基层一线的街道和村居,坚持从群众身边事、细微处入手,办实事、讲实效,让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也通过结对共建形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爱心帮扶、文化演出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下沉资源服务群众、建立机制提升实效,推动结对共建走深走实,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学互促。

  两岸互融

  两岸同胞携手推动城乡融合 共树文明新风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大局中,厦门最大的使命是对台,最大的优势也是对台。海沧区相关领导表示,作为重要的台胞祖籍地,海沧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机制,用心做好台湾青年工作,让更多台胞共享厦门高质量发展成果,增强对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力。

  除了以开台王、保生慈济等文化为纽带,海沧还携手两岸宗亲打造“两岸融合·缘起青礁”社会融合共同体,借助台青、台胞专业力量,创新推动“开展两岸交流活动”等任务清单的落实。

  2023年9月下旬,海沧区举行“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中秋主题文明实践活动。青礁村党委第一书记颜春辉说,活动当天,两岸同胞共赏良辰美景、共度中秋佳节,新华社还对活动进行云直播,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连胜文等台湾同胞与青礁村乡亲互致视频祝福。此外,青礁村《开台王颜思齐》音乐组歌获得了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至今已举办五场展演。

  位于厦门市最西边的山边社区则组建起闽台乡建乡创团队,由厦门本土规划设计机构与三名台湾青年构成,成员均扎根东孚街道超过七年,团队兼具台湾社区营造经验以及本土规划技术力量。依托这个团队,山边社区盘活村内一处闲置院子,打造闽台乡建乡创融空间。“这个空间集乡建乡创信息发布窗口、群众参与场所、公共议事平台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山边社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重要载体。”山边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杨海翔介绍,社区还和莲花、寨后、东埔等周边村居联动发力,探索开展“村村联建”。

  石塘村推动与片区台胞助理深度开展合作,通过策划石塘村文旅项目、建设石塘村夜市、开展文化点位摸排与宣传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村庄的文化活力。

  海沧区相关领导表示,这些年,许多台湾青年纷纷来海沧发展、创业,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两岸同胞携手推动城乡融合,共树文明新风,共同见证“文明之花”在海沧盛放。

  多元交融

  烟火气人情味人文范 海沧人幸福感满满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海沧区各试点村居因村施策、多措并举,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提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并进,沉睡的乡村资源被唤醒,各种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看得到的“外在美”与可感知的“内在美”交相辉映,烟火气、人情味、人文范等多元交融,城乡界限被打破并趋于融合。“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欢迎大家来我们村。”村民蔡芳得说。

  夜幕降临时,人来人往的渐美夜市,各种美食香气四溢。来自“全国文明村”渐美村的这股烟火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打卡。营业以来,小吃品类众多、管理规范、环境卫生的渐美夜市,已经成为海沧人气消费新地标之一,也成为窥见海沧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窗口。

  科学规划设计水、电、公共卫生间,明确摊主保洁责任,专班工作人员管理夜市,引导摊主文明诚信经营,做好周边交通疏导……烟火气与文明同行,无疑是渐美夜市火起来的一大原因。渐美村党委第一书记许朱充介绍,渐美村积极探索“融合+共治”治理模式,以“四融”(融魂、融力、融心、融情)工作法,着力打造“渐美+”精神文明建设品牌。通过“渐美·家”广泛树立身边榜样,“渐美·加”凝聚多方联动力量,“渐美·佳”探索创新工作制度,跑出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速度。

  天竺山脚下的洪塘村,于2023年10月启动“百家米·邻里情”计划,号召村民每月固定时间每户捐赠一勺米。募集到的大米作为传统节日的食材,制作腊八粥等送到高龄老人、贫困儿童等村民家中。洪塘村党委第一书记王清钻介绍,通过“敲开一扇门,募得一勺米”的形式,让村民之间产生新联结,同时吸纳周边社区居民参与,相助相融,让美丽乡村更有人情味、更有温度。

  海沧区还通过找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小切口”,统筹城乡规划,因地制宜升级改造农村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生态,挖掘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绘就一批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海沧画卷”。

  洪塘村赤土社曾经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贫困村,如今逆袭成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田园胜景,有耕读生活,有研学游基地,有古早味的餐饮店,也有知名品牌进驻办起的民宿、体验中心……如此理想的乡村生活,让人们不禁感叹,在此找到了诗和远方。青礁村持续挖掘和传承村内优秀文化,筹建融合学堂,努力打造芦塘书院、家风家训馆、乡愁馆等文化阵地,规划建设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以文化人。新垵村建队伍、讲故事、搭平台、整资源,连续多年举办“我要上村晚”,成立闽南曲艺团,传承省级非遗文化五祖拳,开展“送王船”等活动。海沧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活化”唤醒乡愁记忆,让新海沧人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久久助融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塑形铸魂共享发展成果

  有学者提出,城乡融合不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简单推动,而是人类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意味着城乡关系向更高水平融合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海沧不是简单把农村变城市,而是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发展方向上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凸显乡村地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有效统筹城乡发展。”海沧相关领导介绍,海沧还通过撬动多方资源,不断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转变。

  石塘村立足村情,围绕侨乡文化、闽南文化特色和餐饮业活跃优势,多方健全机制,对内盘活商家优势资源、组建“商家联盟”,对外吸引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侨胞参与家乡经济文化建设,支持设立乡贤理事会、石塘教育促进会,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石塘村党委书记谢茂林告诉记者,村里还与海虹社区结对共建,利用相邻城市社区在活动空间、活动队伍、品牌打造方面的资源,弥补了村居在空间建设、人才培育、品牌谋划方面的不足,探索“以城带乡”融合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文明村的渐美,成立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和“新渐美人”外来人口融合治理与青年发展工作站,实现“新渐美人”安居乐业与城中村基层治理再提升的双向共赢。渐美村党委第一书记许朱充说,他们还积极溢出“全国文明村”经验,加强与海兴社区优质资源交流共享,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社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着力“以乡促城”。

  海沧区还着力强化与宁德市屏南县“山海协作”关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县级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结对共建,互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协作基地,共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协作项目,着力拓展城乡共建机制的内涵与外延,推动山海协作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齐头并进和海沧区融合创建试点工作提质增效。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系统推进、久久为功。海沧区相关领导表示,在省、市文明办的全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新的一年,海沧将在第一年示范引领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成果转化、活化,通过着力创新创优、联建共建、为民惠民、机制牵引,在今年全面推进,在第三年总结提高,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多元、开放、进取的理念,继续汇聚各方力量,融合创新,铸就城乡互融共生的文化生态、城乡互融共促的发展格局、城乡互融共进的精神状态,以更高的标准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共同改善、文明素质共同提高、治理效能共同增强、生活品质共同提升。

  让城乡融合共赢共享发展成果,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让“文明之花”常开长盛,海沧正积极谱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努力体现海沧作为,贡献海沧力量。(厦门日报记者 郭文娟 李晓辉)

责任编辑:苏 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