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报  联盟联播
文明聚焦  扬州好人
公告公示  讲文明树新风
资料下载   我们的节日
文明建设  主题活动
道德模范  文明风采
志愿服务  文明访谈
未成年人  图文简报
扬州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礼仪活动    县区动态
 首页 > 文明播报
好家风传承30多年 周维忠收藏了一摞刻了字的饭碗
  发表时间:2022-09-16   来源:扬州文明网   [打印] [关闭]

 周维忠拿着父亲刻了字的饭碗。

  白色瓷碗里刻了“忠”字。史盼盼 摄

  一摞20余只富有年代感的白色粗瓷碗,一个个用铁凿子一笔一画轻轻刻出的“忠”字,让普通的饭碗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记者日前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滨江业务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周维忠家中采访时,无意中看到这些“特别的碗”。

  “这些碗里的字是我父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刻的,是我名字里的‘忠’字。”周维忠说,“父亲已经去世27年了,如果他还在世,今年就85岁高龄了。”

  父亲为什么要在饭碗里刻字?还特地选择了“忠”字?周维忠从碗柜里取出自己收藏了30多年的粗瓷碗,向记者道出了父亲周才美给碗刻字背后的感人往事。

  周才美出生于1937年,是仪征沿江村当地有名的铜匠。在周维忠的记忆里,父亲一年到头奔波在外,“经常背着修补锅碗瓢盆的工具,从这个村转到那个村,谁家有东西需要修补,就停下来,虽然赚钱不多,可他乐此不疲。”

  作为一名农村手艺人,周才美能吃苦又细心的形象,直到现在还深深印在周维忠的脑海里。“别看锅、盆、锁这些小东西,修补起来还挺费时费力,我父亲静得下心,不嫌麻烦,村里人都信任他。”周维忠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江村经济还很薄弱,很多村民家里的饭碗数量有限,一旦遇上婚丧嫁娶、老人做寿、小孩抓周等大事需要请客摆酒,就要从门旁邻居家借碗。那时候,每家每户的碗盘花色样式都差不多,很容易搞混,为了方便区分,村里人就会在自家碗底刻上字做记号。周才美是铜匠,村里人纷纷把自家的碗拿来交给他刻。

  “在碗底刻字不容易,只要稍微掌握不好力度,碗就会被凿裂了。”在周维忠的印象里,父亲拿着细长的铁凿子,用手轻轻敲动,铁凿子尖尖的一头便在薄薄的瓷碗底缓缓移动,一点一点刻出字来。“村里大几十户人家的碗基本都是我父亲免费刻的,虽然累点,但他每刻完一个字都乐呵呵的。”

  周维忠家里的碗自然也被周才美刻上了字。“这个字不是别的,是父亲特地选的‘忠’字,他希望我们做人能够忠实忠诚,多为别人着想,哪怕吃点亏不要紧。”在周维忠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时,58岁的父亲突发疾病去世,此后,悲恸万分的周维忠将父亲刻了字的碗一直保存至今。“这些碗已经有30多年了,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念想,每次看到这些碗,总会想起父亲和他跟我说过的那些做人的道理。”

  忠厚传家久。父亲的纯朴、执着、善良,深深影响着周维忠,担任村电工30多年来,周维忠一心牵挂着村里的残障家庭和孤寡老人,坚持做好事、行善事,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大好人”。

  在周维忠的家里,除了收藏着父亲留下的刻字碗,还保存着爷爷当年做私塾老师时留下的砚台。

  “以前过春节,爷爷总是免费为村民写春联,一写就是几十年,后来父亲接了班。”周家老一辈奉献为民、善良勤劳的家国情怀,在周维忠心底扎下了根,他说:“爷爷的砚台,父亲的饭碗,这些都是我们周家的‘传家宝’,我们会一代一代珍藏并传承下去。”(扬州日报 记者 史盼盼)

责任编辑:韩 天露
 
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