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读《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

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女职工部       字号:[ ]

  上一期观山随笔《低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中,提到了日本少子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而不愿意结婚的最重要原因,是被推至了“向下流动”的社会险坡。近期又读了山田昌弘另一本作品《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这本书是山田昌弘2009年到2012年期间连载在《东洋经济周刊》上的评论文章合集,聚焦于日本的第二次婴儿潮一代(特别是1971-1974年出生的一代人)在刚刚大学、步入劳动力市场时先后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由此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人在职业发展、流动预期、家庭关系、婚恋观念、生育意愿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取向。作者从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年金制度这三个角度阐述了造就这一代年轻人(当然现在已经不再是年轻人,但是对于中国年轻人的现状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困境的原因。

  曾经被称为日本经济“三神器”之首的终身雇佣制(个人在接受完学校教育开始工作时,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将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组织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将其解聘)虽然确认于日本战后的高速增长期,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给予日本的年轻人片瓦遮身。但是随着自动化、IT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用非正式的劳务派遣工取代正式的终身雇员来应对流动的简单劳动力需求。这也就意味着,一份正式雇佣制的合同越来越难以获得。能被大企业正式雇佣,象征着高收入与社会地位;而非正式雇佣的劳务派遣则意味着低收入与不稳定。于是出现了日本大学“高中化”的现象,大学生们一入学,就要为毕业以后能够进入心仪的公司成为正式雇员而疲于奔命。即使这么努力,仍有大部分人毕业后无法找到预期的对口工作。这部分人只能一边靠着不稳定、低收入的临时工作维持生计,一边以寻找稳定的安身立命之地为目标。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的二元分化是导致日本年轻人困境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革,日本女性的工作机会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意识在年轻人的观念中依然根深蒂固。即使女性婚后有自己的工作,但是主要家庭收入还是要依靠男方,所以大多数女性在寻找对象时都会考虑对方的收入、职业。然而现实状况是女性对于结婚对象年收入的期望值与现实中男性的年收入之间出现了失衡。想结婚就能结婚在当今的日本已经不具备现实条件,久而久之,年轻人一边渴望恋爱,一边又觉得恋爱成了一件麻烦事,对结婚抱有迟疑态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所以出现了“不婚化”现象。此为导致日本年轻人困境的原因之二。

  日本的年金制度要细讲还是比较复杂的,鉴于我也没有深入研究过,所以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总之,山田昌弘认为,日本现行的年金制度是以受领人的工作、家庭始终稳定为前提的,但现实状况是受领人的工作和家庭处在越来越不稳定的状况中。目前的年金制度一律片面地认定在职的一代人就是强势群体,退休的一代是弱势群体,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极度不合理的部分越来越多。因为得益于日本惯行的年功序列制(简而言之就是薪水和晋升论资排辈),中老年男性薪资不断增加,并顺利完成了固定资产的积累。年金制度能保证他们退休后也能享受富足的生活。而年轻人的经济状况却越来越恶化,出现了代际差异。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结婚,选择与父母同住(被称为“单身寄生族”),只能靠父母的养老金度日。对老年人温柔,对在职一代年轻人冷漠的日本政治是导致日本年轻人困境的原因之三。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历史与日本截然不同,在中国,不会有这么极端的正式工与非正式工待遇和地位差异的两级分化,养老金制度与日本年金制度也不相同。但是代际之间的经济差异、婚恋观念、育儿观念等却又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书中描述的这一代日本年轻人的现状时,我们会觉得感同身受。希望这一系列的书籍可以给中国应对这一系列现象一些思路与借鉴吧。(蔡菲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