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迟到近百年,一代才女林徽因,今天终于拿到了学位证书!

当地时间5月18日傍晚,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

毕业典礼现场,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林徽因的建筑学学位证书。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供图

谈起追授林徽因学位的决定,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去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他曾表示:“林徽因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

韦茨曼设计学院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当年就读的美术学院。1924年,建筑系以部分课程不适合女性修读为由,拒绝了林徽因的入学申请,她只能进入美术系,毕业时获美术学学士学位。但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林徽因不但修完了美术系课程,还同时完成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所需的大部分课程,且成绩优异。回国后的岁月里,做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尽管历经战争与疾病的侵袭,她仍在建筑史、建筑设计、建筑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据介绍,当地时间5月19日下午,韦茨曼设计学院还将在宾大费舍尔美术图书馆举办“林徽因入学宾大百年暨建筑学位追授庆典”,多位中外建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将在活动中发言,以致敬林徽因的非凡成就及在全球的影响力。

此前报道

纠正百年历史错误,美国宾大将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

2023年10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官网宣布,该校将于明年5月18日举行的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向该校毕业生、中国建筑先驱林徽因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士学位,表达对她的纪念与认可。

在北京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正在展出的“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Building in China: A Century of Dialogues on Modern Architecture)展览中,一块长达15英尺的展板引人瞩目。它上面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间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23名中国毕业生,这批学生归国后成为开启中国建筑行业和建筑教育的先锋,投身于建造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和乡镇,因此被誉为“第一代中国现代建筑师”。位于展板中央的是这些学生中唯一的女性林徽因,而她也是唯一一位未被授予宾大建筑学位的学生。

据展览主策展人、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林中杰教授介绍,林徽因和梁思成1924年秋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他们都想攻读建筑学位。但彼时出于必修课有男性模特写生的美术课和传授施工技术的建造课等不适合女生的考虑,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只好在美术系注册。然而,她不但修了所有建筑设计课,学习了设计理论、绘画和建筑史,还担任了建筑设计的助教,学业表现优于多数男同学,在她的成绩单上,许多课得到“卓越”(Distinguished)等级的评分。

返回中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工作,为重塑中国的建筑史学、教育和实践做出巨大贡献。“当你来到美国时,每个人都知道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而当你去中国时,每个人都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研究与教育教授基尼·伯奇(Genie Birch)说。

1934年,宾大建筑专业才开始招收女生。自此,美术学院(韦茨曼设计学院在20世纪的原名)为之前在宾大学习建筑学的女性补颁建筑学学位,其中包括费城城市建设部第一任女主任乔治亚娜·波普·伊特曼(Georgiana Pope Yeatman)。但是,林徽因的情况一直被忽视,即使她完成了比同时期其他女学生更多的建筑学课程。

“从当时的记录来看,很明显林徽因想要学习建筑并成为一名建筑师,并且她后来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兼佩利讲席教授弗里茨·斯坦纳 (Fritz Steiner)从 2022年对林徽因的学位发起了调研和审阅程序,“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得知宾大决定追授林徽因学位的消息后,她的家人都表达了骄傲、感激和喜悦的心情。“母亲百年之后能够得到学校这种承认,让我想起她当年选择这个专业的勇敢与坚定。她少年伊始就认定了建筑学,立志成为新一代女建筑师,她满腔热情地引导‘鼓动’父亲梁思成和她一起爱上并选择了建筑学专业,从此她一生忠于自己的选择,并且为了她的选择不惜牺牲一切。”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感慨道,今天,在林徽因的墓碑上,丈夫梁思成铭刻的“建筑师林徽因”,可以说是对她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作为她的后代,我们钦佩并欣赏她在追求艺术梦想时的无畏精神。”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表示,宾大选择在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之际,也是她入学100周年之时,为她追授建筑学位,将为后来人,特别是女性追求梦想注入更多的希望和力量。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微信、人民日报

来源:红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