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专题首页 >>第 二 章 新时代治水的全新内涵和崭新课题

第 二 章 新时代治水的全新内涵和崭新课题

一、水旱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蒋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3月14日)

我们党历来重视治水,始终把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领导人民兴水利、除水害,书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但是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累积、矛盾日益突出。水安全保障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的形势给我国治水任务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水旱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

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内在机理,即独特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不匀、年际丰枯不定。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降水一般集中在6—9月,南北差异显著。其中,北方地区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南方地区一般占50%—65%。从东南到西北内陆,降水量总体呈递减态势。东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则锐减至400—600毫米,西北地区西部不足200毫米,其中塔里木盆地更是不足50毫米。一些江河流域丰水年降水量是枯水年的2—8倍,连续几个丰水年或连续几个枯水年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因素导致流域性洪灾、区域性旱灾、风暴潮、咸潮上溯、城市内涝、山洪、凌汛等水旱灾害多发频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②其中水旱灾害是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非旱即涝,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旱灾害。其中光绪三年

至四年(1877—1878年)丁戊奇荒,是近代以来最惨烈的灾荒,受灾人口高达1.6亿到2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的人口在千万以上。长期以来,频发的江河洪水更是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东坝头附近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现行河道。封建社会战争和军阀混战时期,更是人为导致黄河决口12次。”①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要江河均发生过大水,如1954年、1998年、2020年长江大水, 1958年、 1982年、2021年黄河大水,1954年、 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淮河大水, 1963年、1996年、2021年海河大水, 1994年、 1998年、2005年、2022年珠江大水, 1957年、 1991年、1998年、2013年松花江大水, 1951年、1953年、 1995年、2022年辽河大水, 1954年、 1991年、 1999年、2016年、2020年太湖大水,等等。1963年8月,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不到10天的时间洪水总量达到270多亿立方米,豫北、冀中、冀南平原及天津市南郊广大地区一片汪洋,给海河流域带来严重损失。1998年,长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导致数千人死亡,财产损失达2500多亿元。

近年来,伴随全球变暖,极端强降雨、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气象事件呈多发、频发、重发之势,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确定性愈发突出。2020年,我国出现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大江大河发生21次编号洪水①,次数较常年多1.5倍。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齐发流域性洪水,为1998年来首次。2021年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其中,郑州站“7·20”最大小时降雨量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淮河中游沙颍河支流贾鲁河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黄河中下游发生历史罕见秋汛,海河流域漳卫河发生历史罕见夏秋连汛。2021—2022年,珠江流域东江、韩江发生60年来最严重干旱,加之珠江口咸潮上溯影响加剧,呈现“秋冬春连旱、旱上加咸”的不利局面,直接威胁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安全。2022年,珠江流域旱涝急转,连续发生8次编号洪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其中北江发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长江流域发生1961年有完整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长时间气象水文干旱,长江中下游秋粮作物灌溉受到严重影响,长江口遭遇历史罕见咸潮入侵,给保障上海市供水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中华民族是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现在,水患仍是我们要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显著提升,江河中下游平原、三角洲等受洪涝灾害威胁仍较严重,超大规模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依赖度急剧上升,水旱灾害防御依然任重道远。

二、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水安全中的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

音频诵读:宿迁市防汛防旱办公室 赵毅


二、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水安全中的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安全中的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一些地区、部分河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得到一定控制,特别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以来,用水总量由过去持续增长到目前保持平稳,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认识不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条件考虑不足,在发展中没有做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一)水资源短缺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0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由于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总体呈现南方多、北方少,水土资源不匹配,北方地区国土面积、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64%、46%、64%、39%,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8%。汛期降水占全年60%-80%,年际变化大,经常出现连丰连枯的情况。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兴建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水库9.86万座,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8900多亿立方米。我国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用水总量保持基本平稳,目前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但也要看到,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现状看,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最新调查评价成果表明,全国现状缺水45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超采158亿立方米,供水不足174亿立方米,河道内生态缺水118亿立方米。有些行业和地区用水效率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趋势看,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率提高、产业发展,生活用水将持续增长,工业用水将相对稳定或小幅增长,农业用水将总体稳定、局部有所增长。从布局看,人口更多往城市群集聚,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煤电等能源开发继续向黄河中游、西北地区聚集,这意味着新增供水需求大的地方,正是那些现状缺水严重、开发利用潜力不大,甚至已经存在生态欠账的地方。从发展质量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保证率和可靠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退减超采的地下水,退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加强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对照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将始终伴随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制约。

(二)水生态损害严重

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部分流域区域水生态遭到了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些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高,导致河湖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一些地方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退化、耕地破坏,江河湖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

第一,河湖生态损害。我国河湖众多、禀赋差异大,受地理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河湖出现了水域面积萎缩、水系连通不畅、岸线乱占滥用、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一些河流出现河道断流、河床干涸、下游两岸植被枯死等严重生态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696个湖泊中1/3以上发生严重萎缩,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28%。这些河湖问题具有长期性积累性,原因复杂,究其根本,在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认识不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超出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地下水超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状况,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严格管控与水资源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问题仍然突出。目前,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超采区面积达28.71万平方公里,引发植被退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以华北地区为例,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华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8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4%。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用水大大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开采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200亿立方米增加至2017年的363亿立方米,超采量达55.1亿立方米,其中京津冀地区超采量34.7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地下水累计亏空量达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湖水面萎缩、地面沉降、海水人侵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华北地面沉降问题作为一个重大专项,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提出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近年来,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持续好转,地下水超采量有效压减,河湖生态面貌明显改观,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地下水历史亏空得到初步填补。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历史欠账多,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问题依旧突出,仍需强化全社会深度节水,扩大水源置换范围,持续开展河湖生态补水,保持和巩固已取得治理成效,统筹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

第三,水土流失危害严重。水土流失是各类生态退化的集中反映,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耕地破坏,江河湖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损坏,对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都造成极大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和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流失强度由强到轻的历史性转变,近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的态势。但由于自然禀赋条件和历史上的过度开发等因素影响,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需要高度关注,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比如,黄土高原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重力侵蚀问题突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准确的判断:"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可以说,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除了黄土高原,长江上中游仍是坡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川、渝、滇、黔、鄂五省、市坡耕地占全国总量的53%,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分布广,侵蚀沟发育活跃,宝贵的黑土资源不断被剥蚀,黑土地逐渐变"薄"、变"瘦"、变"硬"。江河源头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4,其中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以上。截至2022年底,全国仍有265.3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除部分高寒高海拔地区、连片沙漠等不需要或难以治理的区域外,应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还有140多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每年治理6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速度,治理这些水土流失面积还需要20年,而且越往后治理的难度越大,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自然家底不厚实,几十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对水土资源的人为扰动甚至破坏的强度仍然比较大。现阶段我国大规模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仍然没有改变,由此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压力依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总体上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质量不高和成效尚不稳固的局面没有改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亟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治理标准与质量不高、防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依然突出。低品质植树造林、单一结构植树造林,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低,撒胡椒面式的治理方式,导致有些水土流失只是初步治理、简单治理,二次流失的风险较大。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亟须提高,东中部地区水土保持功能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水土保持发展的内在动力尚显不足,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尚需进一步落实,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机制不健全,水土保持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依然繁重。

(三)水环境污染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仍然突出。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长江经济带内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生产储运区交替分布。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达1.7亿吨、超过250种,运输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长期的过度开发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已经对渤海造成极大伤害,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口、黄河口长期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

长期以来,水污染问题在部分流域不同程度存在。2014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国控断面中,I类水质断面占2.8%,II类占36.9%,III类占31.5%,IV类占15.0%,V类占4.8%,劣V类占9.0%。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国务院于2015年4月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2022年,地表水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劣V类质断面比例为0.7%,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但也要看到,当前水生态环境改善成效尚不稳固,少数地区消除劣V类断面难度较大,部分重点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污染源周边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被污染的风险,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除了大江大河水污染问题外,还有直接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百姓身边的河、湖、塘,甚至沟的黑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新老水问题交织,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

音频诵读:宿迁市水利局 工程运行管理处 庄长恒


三、新老水问题交织,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的水问题划分为老问题和新问题,强调新老水问题交织,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要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这一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忧患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前瞻的战略思维,为我们科学认识水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准确把握新阶段治水内涵和特征提供了根本遵循。老问题更多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新问题有自然因素的原因,但更多是不尊重自然规律、粗放的发展模式、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新老水问题交织的实质,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和水资源无序利用、江河湖泊过度开发、水污染物肆意排放等人为因素相互叠加交织所形成的水危机。这种新情况新特点为治水带来了新的内涵,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节约集约发展之路。

新老水问题交织所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阶段治水的基本特征。我国历史上的治水,总体上是如何以更好的工程体系来达到兴水之利、除水之害的目的,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疏导水流、蓄集调配水量,降低对生产生活的威胁,这在本质上就是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水利的生产力问题。经过多年大规模投入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较好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带来的防洪保障和供水需求。但相应地,随着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也就是对高品质水服务、良好水生态、优美水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现实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制约,再叠加老问题的影响,意味着我国治水实践的历史背景发生重大改变,我国水安全保障面临全新挑战。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新时代水安全保障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老水问题交织带来的水安全挑战。

新时代水安全保障事关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战略全局来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问题,他在地方工作时,就十分重视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局面。在京津所在的海河流域,由于华北地区地下水长期超采,形成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进人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更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必须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推动破解相互交织的复杂的新老水问题,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新时代水安全保障事关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 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高温热浪、极端降水、区域性气象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危及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受此影响,世界性水挑战、水危机也逐渐凸显并愈演愈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世界性水危机带来的重大挑战,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新时代水安全保障事关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时代治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新时代水安全保障的全新挑战,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中华民族治水兴水大业。要适应新老水问题交织的复杂形势,立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形成现代化水治理的制度政策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协同体系,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