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最新发布 | 发布实录
正文  
《常州市入选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19-11-06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5日下午3:00

发布地点:常州市行政中心惠风厅

发布主题:《常州市入选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新闻发布会

发 布 人:刘卫国  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美蓉  常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王文卓  常州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主 持 人:王志新  常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

发布会主席台

发布会记者席

王志新 常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

【王志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

本次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常州市入选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情况。为了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卫国先生、常州市财政局副局长王美蓉女士 、常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卓先生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是常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王志新。

现在先请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卫国介绍情况。

刘卫国  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卫国】: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年7月17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的通知》(财金〔2019〕62号)(以下简称《通知》)。之后,江苏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申报通知》(苏财金〔2019〕76号),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推进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通知》下发后,常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主动研判,积极协调财政、金融、科技、工信、人民银行、银监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常州市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方案》,上报省财政厅。经过专家评审,常州市在全省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近日财政部《关于下达2019年度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财金〔2019〕100号)批复,常州市正式成为全国(59个市)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获得中央奖励资金3000万元。

结合本次成功入选,现将《常州市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发布如下:

一、《方案》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建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探索提高金融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缓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普惠领域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结合金融服务综合改革重点举措,2019年我市的目标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量180亿元,比上年增长90.78%;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同比增量9000户,比上年增长39%,贷款余额增速20%;平均利率6%以下,不良贷款余额22亿元,不良贷款率3%以下;金融带动发展方面,民营、小微企业新增注册数2.5万户,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高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750户,比上年增长17.6%;高新企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量70亿元,比上年增长87.6%。

二、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积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为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我市财政、金融、科技、工信、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加强政策支持,强化政策引领作用。近两年,我市先后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关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意见(2018-2022年)》等16个政策文件,不断改进、优化、提高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产品体系和业务模式,形成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强大合力。今年还将出台5个文件。形成迄今为止最可容、最完备,含金量最高的普惠金融扶持体系。同时,完善政策后评估体系,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确保精准帮扶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2.加强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服务功能。精心打造常州市创业创新服务平台。集成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投融资、人才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平台汇集国家、省、市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5682条,被评定为“2018年度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搭建市金融服务平台,信保基金项下风险补偿信贷产品全部实现企业在线申请、金融机构可在线抢单、审批贷款。设立小额票据服务平台,为两小票据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常州市“三农”项目管理平台,为“三农”主体提供金融政策服务。

3.加大资金扶持,强化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坚持总量与效率并重原则,提高资金支持的精准性、普惠性。2019年,在基金方面,一是增加信保基金规模1.81亿元,总规模增加到9.72亿元,预计撬动金融资源200亿元;二是继续用好50亿元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拟新设或参股复星幸福生态产业基金、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二期、碳纤维基金等五支基金。在直接扶持企业方面,安排10亿元扶持各类企业发展,其中,统筹设立规模1亿元的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全市现代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做强做优。

4.加强机制创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政银联动的工作机制,组织“金融惠企大走访”和“千名行长进万企”活动,由政府分类指导金融机构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对大、中型民营企业,启动融资会诊帮扶工作,按照地区、行业指定金融顾问参与企业联合会诊,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优化试点,面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推进银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银行利用大数据评估客户信用。同时,对银行创新产品进行考核评价,评选银行产品创新奖,鼓励银行进行自主创新。

5.加强金融创新,设立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一是针对90%以上企业没有贷款的状况,开发小微企业“首贷融”信贷风险补偿业务。二是设立常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子基金。三是增设农业乡土人才融资补偿产品。四是设立小微企业“成长贷”风险补偿资金。五是扩大“外贸贷”、“退税贷”的规模,同时增加合作银行。六是推动保险公司与辖内银行机构联合为符合条件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办理信用保证保险业务。

6.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负担。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强化银行机构激励考核,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进转续贷服务,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下达2019年度转续贷任务并纳入年度金融目标考核,通过“周转易”、“连连贷”等信贷周转产品为企业提供各类转续贷金融服务,预计全年完成转续贷业务400亿元。

三、全力以赴推进保障

为确保 “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赢得良好开局,全市上下各部门将进一步通力协作,统筹保障,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让改革“红利”切实惠及我市民营和小微企业,更大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为全市经济发展汇聚不竭动力。

1.统一思想认识。当前形势下,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于做好“六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双创工作、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金融机构坚持主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重要体现。全市上下各部门将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增进为企服务理念,助力全市经济提质增效。

2.明确职责分工。各部门将根据各自分工,对照试点城市绩效评价指标,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完成。同时,各部门间将密切沟通协作,创新服务举措,形成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合力。辖内银行机构将切实加强对普惠金融工作的领导,积极构建“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做、处处有人盯的工作机制。

3.精准服务企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遴选有市场、有前景、合规经营、信用记录良好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开展走访,有针对性地深挖企业需求,认真分析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重点解决无贷户的困难和诉求,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予以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建议。

4.加强考核督查。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推进有力的金融机构要予以表扬,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对推进缓慢的,要综合运用通报、监管提示、约谈高管、专项督查、现场检查、挂钩监管评级等方式,并将各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放贷情况作为财政资金存放的主要考核指标,督促银行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提升工作成效。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对入选工作和《方案》的解读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方案》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深化推进,必将进一步提升财政金融服务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助力“三大明星城市”建设。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市财政金融工作,积极帮助我们宣传,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优势,惠及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谢谢大家!

【王志新】:谢谢刘卫国副秘书长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提问。

常州电视台记者提问

【常州电视台】:

请问财政局王美蓉副局长,刚才提到的“首贷融”金融产品能否再具体介绍下?

王美蓉  常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王美蓉】:

近几年来,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市委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今年6月,针对我市90%以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银行无贷款的状况,财政积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会同金融局、银行机构、担保机构、市企业征信服务公司设立了首贷融金融产品。服务对象:在银行机构首次贷款的小微企业、“三农”和个体工商户。服务模式:以政府财政资金作为增信手段,通过财政资金、担保再担保机构、银行风险分担,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拓新客户,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门槛低。除首贷户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外,“首贷融”要求银行无抵押和担保条件,信用担保无反担保条件。首期政府财政增信风险补偿资金为1亿元,预计可撬动金融机构为民营、小微企业增加贷款20亿元。二是成本低。“首贷融”最高上浮利率不超过基准贷款利率的20%。担保费率优惠,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首贷户收取的担保费率为1%,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收取的担保费率不超过1.5%。不另外收取保证金、中间业务费等其他相关费用。三是申贷易。首贷户通过“常州市金融服务平台”线上提交申请及企业信息采集及查询授权书,合作银行接到首贷户申请后向常州市企业征信服务公司查询企业信用信息,负责独立开展审贷业务,合作担保机构负责按标准办理贷款担保手续,实现“一分钟抢单、一条龙服务、一周内放款”,企业足不出户就能申请到贷款。

中吴网记者提问

【中吴网】:

请问财政局王美蓉副局长,今年我市财政部门在支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王美蓉】:

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财政金融合作,业务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和风险保障作用,缓解金融服务中的诸多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靶向发力,针对不同产业、企业类别创新完善财政金融产品体系。一是设立“首贷融”,针对90%以上企业没有贷款的状况,开发小微企业“首贷融”信贷风险补偿业务。预计全市全年新增“首贷户”企业4000户,增加贷款20亿元。二是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贷”,为有一定知识产权专利的初创型、科技型企业提供增信,预计全年新增贷款1亿元。三是增设“乡土人才贷”,为农业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所需资金提供增信,预计增加“三农”贷款0.5亿元。四是设立小微企业“成长贷”,为成功晋升成为规模以上的企业、市“企业上云”、“两化融合”、技改和智能改造优秀企业,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十百千”创新型企业提供增信,预计增加贷款2亿元。五是扩大“外贸贷”、“退税贷”的规模。为支持外贸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将风险补偿资金池放大倍数由10倍扩大至15倍,预计可新增贷款2.5亿元。

另一方面,通过精准施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出台《在常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评价激励办法》,对在常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制造业贷款情况、金融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奖励、财政库款的存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常州网记者提问

【常州网】:

请问地方金融监管局王文卓副局长,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目标目前完成情况怎样?

王文卓    常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王文卓】:

  根据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城市建设要坚持促发展和防风险并重,既要立足落实好中央减税降费政策,加大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又要健全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妥善处理好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与防范潜在风险之间的关系。为此,我市制定了2019年普惠金融工作主要目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量18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同比增加9000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速20%;贷款平均利率6%以下;不良贷款率3%以下;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80亿元、户数800户,融资性担保放大2.35倍;银行承担20%以上风险的担保贷款余额9.76亿元。

截至9月末,在各成员单位前期共同努力下,21个三级指标完成情况整体较好,呈现了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增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的良好态势,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量153.31亿元,同比增长24.21%,贷款企业户数同比增加8394户,贷款平均利率5.76%,不良贷款余额15.08亿元,不良贷款率1.92%;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规模为24.63亿元,小微企业在保余额109.59亿元、在保户数971户,融资性担保放大2.58倍,银行承担20%以上风险的担保贷款余额10.22亿元。金融综合服务和创新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常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有注册企业34304家,当年企业注册新增数位列全省第一;平台接入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239项,位列全省第一;当年企业发布融资需求4034项,累计188.02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当年解决企业融资需求2852项,累计111.18亿元,位列全省第四。常州企业征信服务平台成为全省首家获得省政府信用办征信服务专业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机构双备案单位,平台总入库数据量超5.4亿条、累计查询量7.3万余次。

常州发布记者提问

【常州发布】:

请问地方金融监管局王文卓副局长,下一步推进试点城市建设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文卓】:

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可以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全市民营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积极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下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试点工作要求,我局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补短板。分析和研判试点城市考核指标年内完成情况,针对完成进度较为缓慢的金融业务指标,下达分解任务至辖内银行机构,千方百计弥补薄弱环节,将银行机构完成情况纳入年度金融目标考核。二是强基础。筹建全省首家市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全力打造成我市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为银行机构普惠金融业务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服务,包括管理全市中小企业转贷资金及其他流动性支持手段;建立全市中小微企业直接与间接融资项目库,结合深化我市特色的金融顾问机制,为企业提供融资项目信息和政策咨询、金融顾问和财务规划等服务。三是促发展。按照“政策引导、市场推进、服务普惠”的原则,以常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依托,在全市上线“小微e贴”“小微e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引导银行机构改善金融服务质效,切实让利民营、小微企业,促进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推动金融服务平台和企业征信服务平台的融合,发挥各自优势,疏通信息渠道,实现数据共享,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真正的一站式服务。四是增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的抵押权线上登记模式,会同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广“融E办”品牌,拓展不动产登记“不见面服务”的范围和深度,至年末实现主要金融机构全覆盖,助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五是优环境。在全市推广经开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优化试点经验,以金融服务平台的数据综合应用为手段,采用专业授信风控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扶持,提升全市制造业企业的融资获得能力和效率,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王志新】: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