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新时代乡村政治组织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

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由李太淼、万银锋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一书,正是从经济社会结构变迁这个“终极原因”中,探寻了新时代乡村党组织、政府组织、自治组织变迁的基本规律,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参考。可以说是研究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少有的新作、力作。

  一是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乡村互动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尽管政治运行有其相对独立性、特殊规律性,尽管政治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但从长期的关系来看,政治要受到经济社会的制约,甚至受到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针对上述规律性问题,该书从理论的视角观照现实问题,集中研究了宏观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对乡村政治组织的塑造。特别是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接冲击了人民公社体制,促使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等一系列鲜活例证,论证了经济社会变迁促进或倒逼乡村政治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该书认为,研究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组织建设问题就必须面对和解答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当代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村政治组织建设的深层关系,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需要与新的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相符合。

  二是洞察了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特征及趋势。经济结构是所有社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结构,深刻影响、制约或者决定着其他社会结构,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倒逼着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因此,该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作了系统分析。经济结构正经历着农村土地国有化持续推进,土地所有制结构呈现“一主多元”样态;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创造出大量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乡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变化,非农就业和流动就业特征明显、收入来源多样化;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等一系列变迁。在社会结构方面,正经历着城乡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多、行政村数量减少,我国已由“乡土社会”演进到“城乡社会”;乡村居民居住结构变化,集中居住态势明显,高层居住有所发展;人口和群体结构变化巨大,区域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社会治理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城乡社会关系结构变化,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文化差异缩小等一系列变迁。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影响甚至决定着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的经济社会基础,必须准确把握其特征和趋势。

  三是阐述了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的客观原则。该书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逻辑,深入分析经济社会结构对乡村政治组织带来深刻影响。首先从整体层面论述经济社会结构对乡村政治组织的社会场域、作用对象和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结构分别对乡村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和政府组织建设产生的影响。该书认为,这些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对乡村政治组织进行了多样性塑造。比如,乡村政治组织所处的社会场域复杂化、多样化,作用对象多元化,目标任务多重转变,组织设置形式多样化,组织功能创新发展,治理主体多元化,等等。由此,提出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层原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规律,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保障和增进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党组织体系建设,就要创新党组织功能;推进自治组织建设创新,就要实现自治权与行政管理权的无缝对接;创新政府组织建设,就要强化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这是创新乡村政治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或着力点。

  四是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的应对之策。该书采用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视角,在分析经济社会结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别对乡村党组织、乡村自治组织、乡村政府组织建设创新作了系统分析,解释了当前各类乡村政治组织创新的基础逻辑,并对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提出“一揽子”应对之策。乡村党组织建设创新方面,认为需要根据乡村基层党组织结构的变化及趋势、乡村村(居)民自治组织机构的变化及趋势、乡村经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及趋势,适时创新乡村党组织领导体系。乡村自治组织建设创新方面,指出经济社会结构变迁视角下,创新的基本取向是适时推进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并且精准分析了转型应该遵循的基本逻辑。乡村政府组织建设创新方面,提出要适应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机构改革、能力建设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经济发达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明确界定政府行政权与村(居)民自治权的基础上,搞好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深化“乡政村治”模式创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