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刘威:在世界和亚太变局中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要求

2024-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3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而且举起了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这标志着我们党在系统回答“三大时代课题”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给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方案。 

  11年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应运而生,是引领世界变局、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减少民族复兴外部阻力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周边安全困境、打造周边战略依托的必然要求。 

  11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行稳致远,在于发扬独立自主、公平正义的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在于植根“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实现了对冷战思维的超越;在于弘扬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亚洲智慧,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已经连续7年写入联合国决议,已经取得全方位、开创性重大实践成果,在我们所处的亚太地区同样取得重要进展。 

  机制建设上,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南半岛五国、中亚五国全覆盖,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达成重要共识,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成绩斐然。 

  共同发展上,中老铁路使老挝由“陆锁国”变“陆联国”、雅万高铁让印度尼西亚迈入“高铁时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质量实施,中国贡献了亚太地区近38%的货物贸易增长、近45%的服务贸易增长、超过64%的经济总量增长。 

  整体影响上,中国对周边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水平,新加坡研究机构报告评估认为:东南亚民众约60%认为中国对地区经济影响力最大,44%认为中国政治和战略影响力最大;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民不愿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首次确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个以”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首次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三者的关系,明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大变局正确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这一系列重大论断,对于如何把实现民族复兴寓于建设周边美好家园,如何把破解难点堵点寓于塑造有利外部环境,如何在世界和亚太变局中构建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下阶段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引领塑造意识。大国竞争不只是实力、利益之争,更是格局、道义之争。个别大国越是搞“五四三二”的阵营化小圈子,中国越是要引领团结合作大方向,把握住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不愿选边站队、希望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这个公约数,以扎实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区域合作、区域治理积极势头,以凝聚共赢意识、深化互利合作化解脱钩断链、阵营对抗的风险挑战。 

  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多极化、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在周边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加坡领导人强调,国与国之间不能非黑即白、选边站队。澳大利亚领导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变乱交织的世界,我们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 

  二是担当作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从大趋势上来说,时间、大势、道义在我们一边;从具体进程来说,担当与否大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 

  首先要善于发挥我国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塑造力感召力,推动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朝着总体稳定有利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保护主义抬头的逆风中,成功推动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增强了我们在全球产供链重塑中的主动。 

  其次要积极运筹转化周边外交中的不利和障碍因素,以我为主推动区域合作攻坚克难、引导双边关系触底转圜,比如:在西北方向,成功召开中国—中亚峰会;在东南方向,推动中澳关系回到正轨。 

  同时要着眼长远,面向民间、民生、民心,耐心细致、水滴石穿地做工作,赢得新形势下的认知战。一方面,提升伙伴关系“含金量”,弥补对华认知温差短板,比如对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友好国家要好上加亲;一方面,为最终破解难点堵点积累积极因素,比如对印度、菲律宾等,也不放弃日积月累做民意转化工作。 

  三是服务大局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新征程上外交工作的历史使命,可以概括为“三新两更”: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开辟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新境界,塑造我国和世界关系新格局,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国际关系和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服务外交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深化理论研究方面,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始终做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终身学习者、扎实践行者、国际传播者,善于用学术讲政治,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研究,用学理化阐释、学术性表达、大众化传播阐释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等重大核心理念倡议,把握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关系。 

  积极建言献策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外交行动和重点难题问题,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实效性、基础性,多做前瞻研判、多出实招硬招。 

  强化国际传播方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准对外大政方针,注重个人化、接地气、小切口,善于用国际化的语言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加大力度“请进来”、“走出去”,把疫情失去的时间找回来,做好跨国界、跨文化沟通思想理念的工作,争取国际道义人心。 

  (作者系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三大全球倡议’与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