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河南文旅市场新观察③丨
“研”途皆知识 “游”中学文化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5-19 08:03 来源:河南日报

  在双槐树遗址考古工地近旁,草坪上的帐篷、打卡的摊位、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将“考古工地”改造成了“研学胜地”;洛阳民俗博物馆的“线装书韵文化传承”研学活动,带领大家在“穿针引线”中了解古籍装帧保护技艺……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强力复苏,“研学旅行”成为搜索旅行攻略时的高频词,也是旅游市场的一抹亮色。

  河南将发展研学旅行作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研学旅行资源,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呈现出先行引领、全面提速的新局面。

  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沉浸式数字化展厅深受欢迎。屏幕缓缓展开,3000多年前先民们播种五谷、畜牧渔猎的生活场景被复原再现。殷墟景区研学负责人介绍:“除了先进的技术呈现手段,还设计了闯关游戏,希望丰富游客参观游览的体验感、增强趣味性。”

  “现阶段对于大多数目的地而言,先培育并服务好本地中小学生群体,是建设研学旅行目的地的重中之重,也是研学市场的基本盘。”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张杨说。

  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从中小学生不断扩展到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与旅行并重的特征决定了研学旅行的对象范围适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每一个人。在兰考焦裕禄纪念园、豫东革命文化教育创作基地,开展了一堂堂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研学课程。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活泼的中小学生,还有头发花白的老党员,越来越多元化的研学团体走进红色遗迹,追寻先辈足迹。

  “这是古代的‘三分损益法’,大家在了解音律的基本原理后,就可以动手制作自己的‘水杯编钟’了,做好了快试试看能不能敲出《两只老虎》。”5月18日,恰逢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开封博物馆内一场名为“音乐之声”的研学课让大家颇感兴趣。课程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馆藏文物大晟编钟,它是历史上最早的十二律编钟定音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研学课程作为“给孩子的博物馆之旅”全省云上直播活动的一部分,同时在“百姓文化云”平台直播,把研学从线下同步拓展到线上。

  除了博物馆研学热,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吸引游客“打卡”的重要原因。以嵩山的自然景观为天然舞台,少林、禅武文化内涵为底蕴,音乐、舞蹈、武术、灯光等为载体,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新安县博物馆等场馆把当下流行的漆扇、非遗传拓的元素加入到研学活动中来……

  去年4月,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发布了“河南省十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十大线路涉及最早中国、四大古都、黄河文化、文字诗词、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中国功夫、信阳茶文化、陶瓷文化、中原美食等主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文底蕴深厚,自然山水北雄南秀,红色资源富集,交通路网发达,发展研学旅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深度体验和实践学习为目的的研学旅行不断升温,也给研学产品的打造设计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实我们的诉求并不复杂,少一些‘走马观花’‘特种兵式暴走’,多一些吸引孩子的体验环节。尤其是历史文化类的线路,一旦缺乏沉浸式体验,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5月17日,河南博物院前排队进场的一名家长告诉记者。

  “从氛围渲染、活动线路设计到活动场地、场景设计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打造,才能不断提升研学的氛围感和沉浸感。”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王学峰表示。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选、精品优质课程征集等活动,为全省研学基地建设提供范本。同时,通过人才培训、建立全省研学旅行专家库和研学机构库等,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研学旅行目的地提供智力支撑。

  去年,河南艺术中心被省教育厅授予“2023年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今年“五一”期间,“豫剧你好”的研学课堂氛围轻松欢乐,专业戏曲老师以《木兰辞》为引子,让孩子们深入了解豫剧的起源、发展和特色,以及唱、念、做、打等戏曲基本功。

  河南艺术中心依托建筑、陈展、乐器、剧目等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艺术研学”品牌,目前开发的三大王牌课程“我当小小艺术家”“戏剧美学”“非遗传承”反响尤为热烈。

  “艺术不应该是抽象的,我们邀请文艺名家和学生互动、专业研学团队对课程系统反复打磨,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加强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河南艺术中心艺术研学课程负责人表示。

  研学旅行热度持续攀升,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催生出更多细分市场,对个性化、沉浸式的研学旅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在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立体多元研学产品体系的路上,渐入佳境。(记者 郭歌 见习记者 张魏)

责任编辑:付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