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爸妈》(长篇纪实文学)

(2024-05-16 15:33) 5998387

  一、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的爸妈》

  陆渭南、尤恒  |  编著

  ISBN:978-7-5594-8009-5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3年12月出版

  二、编辑推荐

  实录30后、40后父母生存状态的长篇纪实文学《我们的爸妈》目前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由陆渭南、尤恒编著,陆渭南、尤恒、滕建锋、马彦如、王桂宏、华晔、柳筱苹七位作者集体创作。

  《我们的爸妈》2019年酝酿策划,2020年至2021年开始采写,多次研讨、几经修改,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全力支持,2022年获得江苏省作协重大题材项目扶持。

  七位正在变老的“50、60、70后”作家通过深入采访,集体创作的这部近18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通过抒写具有典型性的老年群体的故事,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社会现实问题。作品中的“爸妈”是一个概念意义上的“爸妈”,有的是作家本人的父母,有的则是被采访者的父母。作品通过9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展现“爸妈”晚年生活的多种现状。故事中有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有卧床多年的偏瘫老人、有在农村养老的老人、有儿女在海外的孤独老人、有独居或再婚的老人、有失独家庭的老人、有离开故土进城的老漂一族。爱是本部作品的主题,一篇一个侧重,各自有打动读者的地方。尽管作品展示的养老、生死、陪护、抢救等事件并不轻松,但是,作品运用文学的力量在沉重中表达出人性中最宝贵的“爱”。

  “2019年我们就想写这样一本书,写写70岁80岁90岁老人的生存现状以及陪护他们的人。”本书策划及编著者之一陆渭南在谈到为什么要创作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时说:“再过十年二十年,60后、70后都成了70岁以上的老人。这两代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基本只生一个。再过二十年,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这让很多人十分担忧。老一辈的人养老观念固化,只有到了毫无办法的地步,才会进养老院,居家养老还是老年人的理想。陪与护是一副重担的两边。70岁以上特别是80岁、90岁的老年人,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如何?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笔触,深入他们的生活及内心。”

  2022年11月中旬,9篇访谈类纪实文字集结,采写者集中审稿,对主题、风格、语言、结构等一一讨论,12月底初稿修改完成。

  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中,七位作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尽管养老问题并不轻松,尤其高龄老人的养老甚至使一个家庭陷入至暗时期,但大家运用文学的力量要去表达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也是人们渴求的“爱”,“爱”如呼吸一样重要,如阳光雨露对于植物的意义。这是文学常青的永恒主题。文学实际上是从人出发,写人,人的感情和人的生活,人的遭遇和人的命运。文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核心。作家应该向人们展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爱的力量与意义,表达生命的可贵与顽强。

  这本书的写作框架和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当你老了,何以为家》(代序);二、已经变老的爸妈们(正文)。已经变老的爸妈们,是本书的核心部分。由9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从一个家庭,一个老人身上,反映时代背景下的百姓生活变化,养老模式与观念的改变。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呼吁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形成合力。

  每个故事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写札记;第二部分,总括爸妈的一生,详写老人近几年的生活。札记部分可以是对被采写者的背景铺垫,可以是老年群体的概括性认识,可以是对养老院层面的了解与呼吁,也可以是代际观念的碰撞。对全书的主要内容起加深、延伸的作用。

  本书涉及多种养老模式,书中采写的每个老人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目录

  故事一

  《我的母亲我的痛》,故事讲述了多子女的父母,重男轻女,让女儿独自赡养,财产却全部给予儿子,儿子却将父母送进养老院。

  故事二

  《有一个人,他不见了》,故事讲述了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的老人,搅乱了一个家庭的正常秩序,令子女苦不堪言。

  故事三

  《老江的四季》,故事讲述了丧偶的退休干部与乡下种地老太再结连理,经过不断磨合终获幸福,是半路夫妻的成功案例。

  故事四

  《从纽约到镇江,穿越风霜雨雪的四季》,故事讲述了有儿女在海外的孤独老人,父辈与子女,重重隔阻,两地牵挂。

  故事五

  《李桂花进城》,故事讲述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妈妈随儿子进城生活,对城市生活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故事六

  《肖家三孝子》,故事讲述了卧床多年的偏瘫老人,让照顾他的子女度日如年,付出了生命和经济的双重代价。

  故事七

  《乐在节俭进行时》,故事讲述了在农村颐养天年的老人,勤俭节约,儿孙绕膝。

  故事八

  《妈在,幸福就在》,幸福就是自己年老了叫声妈还有人答应。故事讲述了普通市民家庭老两口相互搀扶、相互支撑的养老故事。

  故事九

  《无处安放的情感》,故事讲述了丧偶的老年妇女经历的两次失败的半路夫妻生活。

  纪实,源于现实再现现实,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深度挖掘,合理剪裁,细致描述,以情叙事。这一主题不仅牵涉到疾病、人伦、陪护,还有作为人摆脱不掉的内心孤独,对生命的坚守所需要的勇气与毅力……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用感人的情节刻画人物的生存状态及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共情力,通过真实、细腻的叙述,强化纯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这是一部正能量、温暖、亲情、深刻,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纪实文学,围绕“人生、爱”这一主题展开。《我们的爸妈》,饱蘸责任、救赎、仁爱、敬畏等多种情感色彩,它是献给已经老去、正在老去以及终将变老的爸妈们的厚礼。

  撰稿:陆渭南

  四、评论

  过好日常,守定伦常

  ——读纪实文学《我们的爸妈》

  文 | 镇江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裴伟

  《中国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2022)》是中国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的第一份年度白皮书。书中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95.6%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为家人,2.8%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为保姆、小时工等家政人员,二者比例相加达98.4%,这也意味着居家养老是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选择集中在居家和社区两项,其中约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各群体差异显著,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差异化研究》指出,2011—2017年,老龄化城乡对比,农村人口老龄化率高于城镇,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地域上,中国各大城镇群老龄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但占全国的比重变动不大;高龄老人分布上,东部地区相应人群数量最大,占全国高龄老人的绝对比重在一半以上。未来14年将有36776万出生人口陆续进入老龄阶段,加剧人口老龄化形势

  庄子云,“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老人家庭”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的主要模式,且将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强烈冲击。

  养老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看看当下媒体,满世界正在时兴的“以房养老”“抱团养老”“邮轮养老”“候鸟生活”“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等,听起来已经很“先进”了。但就是观念改变到了这一步,更多的时候,很多老人都讲:这些“新活法”好是好,理论上听起来也是很有道理,只是真正实行起来,称心的却不多。

  在这个老年化浪潮的强大背景下,实录30后、40后父母生存状态的纪实文学《我们的爸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由镇江作家陆渭南、尤恒等7位作者集体创作。

  受终身之爱  而无数年之报

  孝道,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它强调家族和睦、尊老爱幼,强调爱的付出。孝顺,一个耳听欢喜,眼看温暖,深入骨髓的词语,一种暖入人心的美德。无论何时,它都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长辈的尊重与关爱,对后辈的引导与付出。在现代,如何理解孝顺呢?

  古书《文苑英华》有一处名句“是臣亡母于臣有终身之爱,而臣于亡母无数月之报。”非常动情,这句名言最早见于《晋书》“ 受终身之爱,而无数年之报。” 直击中国人的“孝”为中心的人伦。回顾《论语》中有关“问孝”的答问:“父母唯其疾之忧。”“事父母能竭其力。” 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大意说我们身为父母的子女,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用心为我们嘘寒问暖,送我们去看医生,为我们生病而担忧。无论大病小病,我们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小孩,他们会尽心尽意地为我们奔波。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所谓孝,就是,除了生病之外,其他的事情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其中,“唯”是唯一的意思。而从深层的意思来说,作为父母,子女生病时能尽心尽力,而作为子女,在父母生病时,也应做到尽心尽力。父母为子女如此,而子女呢?

  我们常听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生病的父母,受到子女的怠慢,无心照顾,随意敷衍。何为孝?孝顺父母的子女,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也能做到,“唯其疾之忧。”以父母的好为自己的好,父母好,都好。在父母生病的时候,要像父母对自己一样,全心全意,尽全力来帮助父母走出病痛的难关。“唯其疾之忧。”唯,也是教导子女要换位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意思。“事父母能竭其力。”也就是说,孝顺父母要竭尽全力,用心、耐心、全心付诸行动。  

  现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论及,与美国的“接力模式”相比,中国的养老可归为“反馈模式”,即亲代抚养子代、子代赡养亲代,这可概括为“养儿防老”。然而,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父母与子女天各一方已属常态。对于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来说,侍奉父母确有难度,更遑论“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如何让“通讯录里的父母”安享晚年,无数组的“忧”与“爱”,已然成为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书名中的“爸妈”是一个概念,有作家本人的父母,有被采访者的父母。不同采写视角,这类复合型兼容性的几位作家,开拓了新的写作空间,其作品通过9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展现“爸妈”晚年生活的多种现状。故事中有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有卧床多年的偏瘫老人、有在农村养老的老人、有儿女在海外的孤独老人、有独居或再婚的老人、有失独家庭的老人、有离开故土进城与儿女一起生活的老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有一种爱,不分种族,众生皆有,那就是骨肉血亲之爱,爱是本部作品的主题,一篇一个侧重,各自有打动读者的地方。尽管作品展示的养老、生死、陪护、抢救等老年人都要面对的事件并不轻松,但是,作家们运用文学的力量在沉重中表达出人性中最宝贵的“终身之爱”,回报了存续一辈子的“唯其疾之忧”。

  本自缘情制礼,何以推己及人

  儒家主张“道在日用伦常中”,并不崇尚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礼仪的制定乃“缘情制礼”,紧紧扣住人情,将人伦道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生活的日常是由伦常拓展的实践,是常见场景的实践。如果没有“情”与“礼”,社会没有骨节,就要散架。

  传统社会的聚居格局、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使得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关系非常稳定的交往结构中。人口的流动格局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不少人生活和工作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依靠家庭、家族、邻里、乡里的教化失去了落实的条件,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也正在失去其欣赏的“别人”,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数字技术的社会化应用又让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移动终端的普及几乎让每一个人都卷入在线社交网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抱怨孩子越来越难管,父母越来越难伺候,配偶越来越难沟通,正是教化之“化”消逝,基于家庭、社区、人群的“礼”正在失灵的明证。

  如果把推己及人放在实践的社会场景中,意味着在局部的共同体中,人们借助共识来理解彼此的思维与行动。同时,也把自己放在场景之中,推演他人的思维与行动,达成“己”与“人”之间相互的理解、默契,减少人际冲突,促成社会的秩序稳定和谐,实现社会之善。孝老爱亲是日常,多年一日守伦常。从书中选取的9则故事,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作者用情写作的,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是从田野调查中挖掘出来的,采写的每个家庭和人物都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当下家庭社会“情”与“礼”, “己”与“人”秩序的排演。

  故事1讲述了多子女的父母,重男轻女,让女儿独自赡养,财产却全部给予儿子,儿子终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故事2讲述了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的老人,他搅乱了一个家庭的正常秩序,令子女苦不堪言故事3讲述了丧偶的退休干部与乡下种地老妪再结连理,经过不断磨合终获幸福,是半路夫妻的成功案例。故事4讲述了有儿女在海外的孤独老人,父辈与子女,重重隔阻,两地牵挂。故事5讲述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妇随子进城,对城市生活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故事6讲述了卧床多年的偏瘫老人,让照顾他的子女度日如年,付出了生命和经济的双重代价。故事7讲述了在农村颐养天年的老人,勤俭节约,儿孙绕膝。故事8讲述了普通市民家庭老两口相互搀扶、相互支撑的养老故事。故事9讲述了丧偶的老年妇女经历的两次失败的半路夫妻生活。

  编者选取的这9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展现我国东部地区城乡晚年生活的多种样态。对照评价标准,推己及人,每个故事的人物,都不是纯粹的经济人,都有特定情感的渴求,或基于道义的某种诉求,启示广大读者,有必要重拾亲情、重拾彼此的帮扶和宽容,继续坚守那些并没有过时的仁义慈爱的伦常道义,并兼收并蓄正面的现代价值融入其中,从而形成新时代的家庭秩序。

  当时只道是寻常,回首难觅旧时光。书名中的“我们”不仅是读者,也是社会见证者,是赡养关系的一方。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型亦是现代化的重要题域,只有生活世界中的人以及人与人的伦常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才真正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近现代历史,既是政治经济领域转型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日常生活世界变迁、转型的历史。

  “过好日常,守定伦常” 。就某种角度看,《我们的爸妈》也是一部记录当下、思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史著作。这几位作家,都是新时代的“大记者”,他们通过细致的采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沟壑壑”有着细腻地把握,这种把握可能不是社会学家能够做得到的。农村的变迁、城市人物的悲欢离合,可能学术著作、地方志书也不能将这个地区这段生活深刻地勾勒出来。

  这大概就是非虚构的力量,就是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