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重大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样本,范小青长篇非虚构《家在古城》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05-16 10:51) 5998375

  5月15日,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承办的范小青长篇非虚构《家在古城》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研讨会现场

  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贞强,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芳,苏州市姑苏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家在古城》作者范小青等领导、专家出席本次研讨会。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会议。

《家在古城》 范小青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年10月

  《家在古城》是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书写了苏州古城的前世今生,记录了时代浪潮中古城的整体变迁以及古城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之变。作品将作家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与古城保护和改造的案例相结合,将实力作家的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题材相结合,将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示和具体的地方实践相结合,是一部立足传统文化、个人体验和文学表达,面向当下和未来的精品力作。

  朱永新(全国政协副主席

  《家在古城》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作家范小青为了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用自己新的探索,用非虚构文学的形式,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小巷文学的又一部力作。苏州社会各界,十年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城市,像守护自己的家园一样守护自己的城市。相信读了《家在古城》的每一个苏州人也都有自己的话要说,也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烟花”,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古城。而没有生活在苏州的朋友,也会因为这本书更加走进苏州,了解苏州,喜欢这座有故事的古城。

  邱华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家在古城》对范小青老师几十年创作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中国当代如何保护古城,都有很好的启发。不同于目前当代给城市立传的书写潮流,范小青老师通过编制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既带着个人记忆,同时又是一种群像式的关于苏州古城文化保护的历程性,节点突出的书写方式,让《家在古城》成为一本关于苏州的独特城市传记,也是范小青老师自己创作当中一朵奇花。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起初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一直带着文学创作中关于纪实和虚构思考,而《家在古城》作为纪实文学,在创作的时候有一种全情投入的状态,这令我“感佩”。这种情感的浓度是一般的作家或者纪实文学创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采访所达不到的。这部作品不是概念式的推演或者把古城保护当成一个结果来写,它实际上既是写一座城市,更是作家在写自己的故乡,同时也是在写属于自己精神领域、情感层面上的家园。

  郑焱(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

  《家在古城》是范小青主席在小说创作之外的一次全新的有意的尝试,是江苏重大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不仅为江苏文学的重大题材创作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范本,也为中国文学的非虚构写作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果实。它的体裁是非虚构,但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江南文化韵味,苏州传统文化的血脉,苏州文化特有的气质,都是与她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她小说创作的延伸、拓展和深入,所有的情感自然流淌于笔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张在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

  《家在古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作品,是实力作家的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题材的结合,既是古城改造变迁之书,更是一本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记录。图书出版后迅速为广大读者以及专业人士欢迎,目前已加印五次,并获得多项图书荣誉和入选重要好书榜单。感谢范主席的信任,将这样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交给凤凰文艺出版。接下来,我们将以多种形式做好宣传推广,将好书价值传达到更多读者。

  杨芳(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范主席怀着对苏州的热爱与关注,用双脚丈量古城,用乡音对话古城,精心写下她的首部报告文学作品《家在古城》。她用37万余字的笔墨,真实生动反映了苏州古城几十年来的发展和变迁,记录了苏州人矢志不渝,耕续古城文脉之路。真诚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领略苏州古城的沧桑岁月,见证古城保护的发展足迹。

  李晓东(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

  范主席为我们捧出了一部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之作。她用小桥流水的笔法,写出了古城苏州新时代的现实变化。围绕家和古城这两个基点,不仅写出了苏州几千年的历史,更写出了现代苏州的发展。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写作方法,让我们读出了古城苏州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梁鸿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对于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作者来讲,始终有一个问题,“要我写”还是“我要写”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对于苏州这个城市来讲,范小青老师是最适合做这个题目的,无论纪实和文学,她都是最好的人选。《家在古城》讲苏州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保护、改造、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讲了世界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提倡、方案和做法,苏州这个城市让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作品还非常清楚地从世界范围内讲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风貌的精神维系,到底应该采取哪些路径,应该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文化支撑是什么。

  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范小青老师的文笔让古老的城市说话,让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苏州的历史文化、人文,包括人类文化学的变迁迎面扑来。第一,《家在古城》特别聚焦古城的保护更新和民生,注重描写城市在现当代特别是当下的保护改造利用;第二,在写法上注重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第三,在场式的写作带入感强,让人感觉有亲和力;第四,叙事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描述对读者而言非常有感召力,感染力。

  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范小青老师用百科全书式的写法,关于苏州古城的文化词典,关于苏州古城的文学书写,著名作家笔下苏州城市的规划和保护,有多重意韵在里边。她反观到社会生活当中,不仅是抽象出来,还有诸多的长期生活和生命的体验,能够感受到这样的理念投射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当中,《家在古城》的生活就是无可替代的苏式生活的魅力所在。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家在古城》写古城保护不是像一般的主题写作,而是用成长的方式展开叙述,寻找古城保护中的核心理念,这一点也和范小青老师文学创作的重要理念有关,带有很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已经铺展,风格全面,独特而典型,历经百年仍具有浓郁的江南文化美学特色,历经百年仍保持鲜明的姑苏古城风貌特征。

  王国平(《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

  范主席通过其独特的导览式历史回顾,为苏州古城献上了一份深情的文学拥抱,其写作方式挑战了纪实文学的界限,情感浓烈,突破了常规表述的边界。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古城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苏州的深情厚爱,更探讨了古城保护的重要性及人民城市的真谛,不仅是对苏州的赞歌,也是对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付秀莹(《中国作家》副主编

  《家在古城》采用了非虚构形式,展现了“难度”“温度”“气度”三个显著特点。作品写作难度高,通过多重叙述方式,生动展现古城风貌,体现强大的生长性。同时,作品情感丰富,温润而饱满,以“我”的视角触摸历史沧桑,呈现时代的温度。其气度则源自对国之大者的关切和回应,通过宏大叙事表达文化自信,展示了小我与大我、小城与大国的和谐关系。

  邱振刚(《中国艺术报》文艺部主任

  《家在古城》以其独特的跨文体、异文本和微观历史视角,深入探讨了苏州古城的保护与人文情怀。作品不仅展示了古城改造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更体现了市民对古城的复杂情感。范主席巧妙运用小说创作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现场感和画面感。书中通过微观历史创作手法,突出了人在古城保护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古城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文物和历史价值,更在于对市民情感记忆的尊重。

  刘颋(《文艺报》副总编辑

  《家在古城》聚焦苏州的“难”与“活”,细腻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人文风情。范主席生动展现了古城保护的艰辛与苏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赋予古城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不矫情的苏州,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家在古城》不仅是一部文化佳作,更是古城保护工作的宝贵参考,值得广泛品读。

  钟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

  《家在古城》这部作品呈现出了范主席创作的程序性与创新性。她的城市书写写出了地方气韵,写出了“城与人”的双向互动。范主席对于苏州的爱、自信和文化归属,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有情的叙述中,实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城市主体性的共同建构,也实现了空间审美体验和地域审美体验的有效完成。

  丁捷(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范主席在《家在古城》的题材上是非虚构,但字里行间那种浓郁的江南文化韵味和苏州文化特有的气质,与她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其写作过程的艰辛、资料之浩瀚、采访人数之众、亲历亲赴街区古宅之多都令人动容。苏州深厚的文脉延续和保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中充分地表达和彰显了这种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

  李贞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家在古城》生动记录了苏州人在时代浪潮中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所做的奋斗,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集团将以承办大型展销活动和阅读推广活动为契机推广该书,努力让好书触达更多读者,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在原创文学和大众出版领域成绩显著,市场占有率与海外影响力均居全国前列。我们期待与更多作家合作,共创文艺精品。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家在古城》作者

  《家在古城》是我的第一部长篇非虚构,在写作过程中,我收获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激情的感受。首先是震撼于古城的博大精深。写小说靠着平时长期的积累,但是写非虚构报告文学必须一次性深入探索。其次是对“人与城”关系的理解。只有有人的城,才有生活的烟火气,有生长性。生长性是很重要的,尤其古城的生长性。“人”不仅是书中的人,还有阅读的人。今天的研讨会就是将“人与城”的关系推到高潮、顶峰,各位专家对这本书的爱与情感,还有积极的高度评价,感人至深。苏州古城有幸,我本人有幸,包括出版社也有幸,大家一起合力,共同完成了一部作品,谢谢大家!

  本次活动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频、新华网等十余家媒体的大力支持。会后,央视频等对部分嘉宾进行了专题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