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妩媚

——浙江江山高质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选择字体:[--]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4-05-17 14:57:59

  日暮时分,晚霞满天。登上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浔里村成功亭,居高远眺,郁郁葱葱的群山环抱之中,古朴典雅的村落尽收眼底。白墙青瓦,错落有致,极具代表性的36幢民居、11幢公共建筑以及众多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沿着老街铺展开来,形成了近两公里长的明清古街,其建筑风格集浙式、徽式、赣式、闽式、欧式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惊叹不已。

  江山市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西南部门户和钱塘江源头之一。江山市历史悠久,孕育了世遗文化、宗族文化、古道文化、船帮文化、军事文化、抗战文化等多元文化,散落在江山各地的一个个传统村落,就是其深厚文化的见证,也让美丽的江山更加妩媚动人。

  串珠成链,江山如画。沿着江山市百里须江和仙霞古道,分布着江南毛氏发祥地——清漾村、中国早期青花瓷发祥地之一并且整村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三卿口古瓷村、中国村歌发祥地——大陈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廿八都(浔里村、花桥村、枫溪村)等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2024年,江山市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名单。

高位推动 构建保护体系

  近年来,江山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连片保护,推进江山市传统村落高水平保护、高效能传承、高质量发展,培养地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力争将江山市传统村落打造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展示窗口、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文化传承的示范高地,推动浙江省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江山市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传统村落保护体系,除了向上级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外,江山市还建设培育了一批市级传统村落储备库,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梯度有序”的传统村落保护架构。

  江山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传统村落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江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工作专家库,选取精干力量组成专家库,服务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多村联建”,统筹传统村落项目管理。江山市注重从实际出发,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多个项目整合,实现“多村联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

  规划引领,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江山市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中,全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传统村落档案编制已基本完成。从2021年开始,江山市持续开展关于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综合调研工作,相关调研课题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课题成果。

造血活化 培育特色产业

  近年来,江山市不断加强传统村落特色产品打造,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丰富的经济发展资源,根据各传统村落的不同特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要求,充分利用村内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打造乡村观光文旅新亮点。

  大陈村作为中国村歌发祥地,从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到实景剧“你好江山”“大陈见面”,依托省级文保单位汪氏宗祠,举办了以“幸福时光,以爱为名”的七夕汉婚大典,打造出唯美的灯光秀,把大陈村600多年的人文历史写成故事、排成戏,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和谐共荣。

  浔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傅金华介绍说,浔里村是江山市16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1500多人却交流着13种方言,繁衍着142个姓氏,被称为“百姓古村、方言王国”。浔里村正在以建设“天然民俗博物馆”为目标,结合闲置历史和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发展浙闽赣边际特色小吃、戏曲、手工艺等传统业态,植入民宿、非遗馆、民族服饰体验等新业态。以体验化、品牌化方式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建设木偶戏、戏曲廊桥、大漆工艺等非遗文化体验场所,传承浙西民居多元风格,通过坡屋面整治、雕花窗修复、创意墙绘装点和街角陋巷扮靓,强调古建活化利用,呈现浙西风情。

  清漾村聚焦共富载体,重点提升村民与业态的黏合度,打造清漾辣椒酱工坊与“步步糕”工坊,实现“小作坊”转型升级,由村民种植辣椒、芝麻、大米等原材料,工坊统一收购,成为联农带富的典型。

因地制宜 挖掘优势资源

  夯土房作为江山市传统文化特色,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据统计,江山市共有夯土房3903幢,总建筑面积逾39万平方米,其中可收储506幢,预计3~5年可带来各类收益分红4000多万元。2021年,江山市发布了国内首张传统村落夯土房资源储蓄单,在全国率先推行夯土房资源储蓄、分级定价、交易管理、收益分配、开发运营等一整套生态产品闭环工作机制,制定发布夯土房民宿“标准地”工作指南,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夯土房共富“标准地”项目——小塘源云七夯土房民宿“标准地”,并在三卿口、箬山、秀峰等夯土建筑为主的传统村落内实践推广,成效显著。

  江山市在保留夯土房原貌的基础上,与江山“两山银行”合作,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信及净化、亮化、美化等“五通三化”,吸引投资方开发运营夯土房资源。项目产生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的积极效应,实现了“资源从农民手中来、资金回到农民手中去”,是“两山”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成为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丰富业态 推动价值升级

  江山市结合村落特色电商、线上展销等一二三产业联动需求,依托现有资源做好共享直播间、共富风貌驿等既有建筑改造,助力传统村落产业发展。

  推动传统建筑内部空间应用场景多样灵活搭配,打造民宿、图书馆、茶吧、咖啡吧、博物馆等功能空间,活化空心村、传统建筑等“沉睡资本”是江山市传统村落对接休旅度假时代进行延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对部分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群落,由村集体从村民手中收购或以租代征,统一修缮或改造后,发展民宿经济——保安乡后坂村箬山自然村,收归了10多幢夯土房,打造了高端精品民宿。

  清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毛建成向记者介绍说,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清漾村,嘱托“要把清漾村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多年来,清漾村始终坚持贯彻建设“三好清漾”的殷殷嘱托,结合浙江省委“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要求,依托省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优势,深耕清廉文化、清漾毛氏家风家训,传承清漾毛氏文化新时代内涵,专题推出“江郎山下话家风”文化润廉行动,将清漾村的清廉文化开发成研学品牌,设计相关文化套餐、主题活动,形成以研学为主线的毛氏家风体验路线,使清漾学风浓起来,让毛氏文化活起来。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17 记者 龚后雨 通讯员 费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