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笠泽制道苦练“氢功”——
逐绿未来产业新赛道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15 字体:[ ]

日报讯(记者 陈嘉仪)昨天,位于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的江苏笠泽制道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内,排列有序的仪器不停运转,研发人员忙着记录数据,为下月新产品发布做最后的调试准备。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未来产业领域大力培育的方向。如皋市早在2010年便抢跑氢能产业赛道,规划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氢能专业孵化器和氢能专业加速器。正因看好当地对氢能产业的长远布局,20多家优质氢能企业扎堆落户,江苏笠泽制道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成为去年1月入驻的业界“萌新”。

作为“绿氢”项目的新生代表,头两年,笠泽制道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研发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制氢装备。企业运营总监陈奕呈解释,所谓绿氢,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分解水得到的氢气,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与传统制氢相比,“绿氢”能从源头上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与国家提倡的绿色低碳发展高度契合。

笠泽制道研发的新型AEM制氢技术在国内属于首创,而技术突破的关键便是电解槽中的催化剂、膜电极材料。“我们通过对装备关键材料、核心结构进行开发和工艺改进,研发出了集PEM高性能与ALK低成本双重优势于一身的新一代电解水制氢装备。” 陈奕呈认为,研发团队在制氢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未来有望实现制氢成本快速降低。

陈奕呈说,现有的制氢技术种类繁多,笠泽制道能脱颖而出,靠的是埋头苦干的科创精神。实验室内,企业自主研发的0.5方AEM电解槽和即将面世的5方AEM电解槽,彰显着制氢技术前沿的科技魅力。硬核科技结硕果,离不开企业与国内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牵手,由两个博士和9个研究生组成的研发团队,扮演着“最强大脑”角色,一年内先后申报了4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5项获得授权。

陈奕呈透露,新产品发布后,预计今年将带来数十套5方电解槽订单,“下半年计划投入近1亿元,用于研发50方AEM电解槽及中试生产线的选址建设,明年重点攻克200方单模块电解槽的研制,实现规模化生产。”

沿着创新链,一旦打开“从0到1”的窗口,就有可能实现“从1到10”的产业化突破。从0.5方、5方、50方到200方,这不是简单的数字递增,每一次数字的突破,都是技术的重构与提升,亦是未来产业培育的创新成果。

追梦“终极能源”,于产业风口眺望未来。陈奕呈说,今年企业的发展重心仍然放在研发上面,通过上千次实验打磨的产品才更具有说服力,未来企业还将在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应用三个方面不断探索,与氢能产业一同拔节生长。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笠泽制道苦练“氢功”——
逐绿未来产业新赛道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15 字体:[ ]

日报讯(记者 陈嘉仪)昨天,位于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的江苏笠泽制道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内,排列有序的仪器不停运转,研发人员忙着记录数据,为下月新产品发布做最后的调试准备。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未来产业领域大力培育的方向。如皋市早在2010年便抢跑氢能产业赛道,规划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氢能专业孵化器和氢能专业加速器。正因看好当地对氢能产业的长远布局,20多家优质氢能企业扎堆落户,江苏笠泽制道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成为去年1月入驻的业界“萌新”。

作为“绿氢”项目的新生代表,头两年,笠泽制道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研发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制氢装备。企业运营总监陈奕呈解释,所谓绿氢,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分解水得到的氢气,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与传统制氢相比,“绿氢”能从源头上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与国家提倡的绿色低碳发展高度契合。

笠泽制道研发的新型AEM制氢技术在国内属于首创,而技术突破的关键便是电解槽中的催化剂、膜电极材料。“我们通过对装备关键材料、核心结构进行开发和工艺改进,研发出了集PEM高性能与ALK低成本双重优势于一身的新一代电解水制氢装备。” 陈奕呈认为,研发团队在制氢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未来有望实现制氢成本快速降低。

陈奕呈说,现有的制氢技术种类繁多,笠泽制道能脱颖而出,靠的是埋头苦干的科创精神。实验室内,企业自主研发的0.5方AEM电解槽和即将面世的5方AEM电解槽,彰显着制氢技术前沿的科技魅力。硬核科技结硕果,离不开企业与国内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牵手,由两个博士和9个研究生组成的研发团队,扮演着“最强大脑”角色,一年内先后申报了4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5项获得授权。

陈奕呈透露,新产品发布后,预计今年将带来数十套5方电解槽订单,“下半年计划投入近1亿元,用于研发50方AEM电解槽及中试生产线的选址建设,明年重点攻克200方单模块电解槽的研制,实现规模化生产。”

沿着创新链,一旦打开“从0到1”的窗口,就有可能实现“从1到10”的产业化突破。从0.5方、5方、50方到200方,这不是简单的数字递增,每一次数字的突破,都是技术的重构与提升,亦是未来产业培育的创新成果。

追梦“终极能源”,于产业风口眺望未来。陈奕呈说,今年企业的发展重心仍然放在研发上面,通过上千次实验打磨的产品才更具有说服力,未来企业还将在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应用三个方面不断探索,与氢能产业一同拔节生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