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会文件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上海首家“社区医院”挂牌传递什么新风向
发布时间:2024-05-19

       ■文汇报记者 唐闻佳

      

       今天是世界家庭医生日。在上海,扎根基层的家庭医生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在最近,上海第一家“社区医院”诞生了——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第二冠名“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医院”,并正式挂牌。

      

       在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挂名“社区医院”的,这还是头一家。全新的挂名意味着什么?传递出社区医疗卫生领域的什么新风向?对老百姓而言,还将获得什么新体验?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一沪上首家社区医院。

      

       “门庭冷落”早成过去式,“全年无休”获追捧

      

       “阿姨,你到我这里来”“老先生,我来给你看报告”……5月14日是工作日,上午9点多,位于打浦桥社区医院一楼的慢性病管理中心,前来测血糖、测血压以及看体检报告的老人们交汇在一起。

      

       与此同时,在慢性病管理中心之外,第一批赶早来看病的居民已完成就诊,正在付费窗口排队付费、取药。整个一楼候诊区域,钢琴声悠扬,居民熟门熟路地找到自己的就诊区域。有人直奔二楼诊室找自己的家庭医生;有老人前往护理中心,进行PICC置管维护;也有人前往中医科,拔火罐、做针灸。在这里,几乎每个治疗房间都是满的。

      

       在这里走走的最大感受是,社区医疗机构“门庭冷落”的说法可以翻篇了。如今,这家社区医院几乎“全年无休”。就拿“五一”假期来说,这里就保持着“开诊”状态;平日里,周一到周日均开门诊,且周一至周五晚还开设“夜门诊”,给不方便请假看病的都市白领“留一盏求医问药的灯”。

      

       “如今,我们每天的门诊量基本保持在1200人次左右,高峰时可达1500人次甚至更高。”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负责人丁莉瑾介绍,从去年至今年的几波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这里从周一至周日全开的门诊,以及血液检测项目和充足的药品配置,承接了一大批市民的就诊需求。

      

       服务场景持续“上新”,吸引更多居民就近就医

      

       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为社区医院,不少居民对此还有些“后知后觉”。“我们主要看实打实的服务,能解决问题,就认准这里。”这是一名患者的讲述,也道出不少周边居民愿意跑到社区看诊的原因。

      

       在康复医学科,一大早已有不少老人在做各种康复训练。陈阿姨是陪着脑梗后的老伴来做康复的,目前一周基本来三次。“在社区就能做康复,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陈阿姨感慨,从最初卧床到后来坐轮椅,再到自己可以慢慢行走,老伴在接受康复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也大大减轻了她的照护压力。

      

       这一年,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上新”,也见证了上海社区医疗的焕新。这里已相继建成上海市首家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上海市内首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上海市首批社区护理中心,引进先进康复设施、CT、双能X线骨密度仪等,丰富社区药品配置,持续发挥社区健康管理的作用。近来,上海还在推进落实上级医院50%号源优先下沉社区,一个个“接地气”的服务新场景,把更多人留在家门口的医院。

      

       首家社区医院落地,为推动科学分级诊疗探新路

      

       在当前这股发展热潮下,外科医生田陶然从一家上级医院“跳槽”到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起了社区医生。临近入夏,田陶然所在的外科诊区迎来不少咨询腋臭手术的中青年居民。

      

       “二三级医院的外科主要做肝胆胃胰等手术,在社区,开展项目很不同,比如创口处理、皮下脂肪瘤。别小看这些,社区居民的需求量很大。”田陶然说。

      

       科学推进分级诊疗、分工协作,也是社区医院要探的新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社区医院’的新冠名,并不只是简单增加一块牌子,也不是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回传统医院的老路,而是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说,如今她也是打浦桥社区医院的院长。

      

       金迎还有一个身份,她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去年的上海两会上,她提出“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的建议,广受关注。

      

       时隔一年,社区医院真的诞生了,背后也是时代之机。2019年至今,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多份文件,提出加快推进社区医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此期间,从国家到上海,基层医疗获长足发展,医疗设备配置不断完善,科室设置进一步齐全。在上海,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因地制宜,陆续设置了口腔科、康复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科室。

      

       金迎表示,社区医院的落地,有利于进一步充实符合当下社区居民需求的临床专科、住院、手术等服务项目,打造医疗服务、基本公卫、健康管理和安宁疗护“四驾马车”,这不仅将有力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接得住、留得下”患者,也能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更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