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今日论点

托起基层文化的“群众大舞台”

□ 梁瑜

2024年05月19日 11:40:07 编辑:

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一个大课题,交城县文化旅游部门作了深入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出台《交城县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意见》,提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大力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壮大村级文化、发挥乡贤和文化骨干作用、扩大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为建立乡土文化人才队伍理顺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更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大推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该县西社镇文化站自修缮运行以来,以广场文化活动及农村舞台歌舞晚会为特色,近年来先后在交城县西社镇米家庄、大岩头、西社、东社、会立乡神堂坪村组织了农民自己参与的大型歌舞晚会20场,在东社村文化广场、文化站多功能大厅组织了小型文艺活动60余场,参与人数众多,受益群众数万人次。

实践出真知,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一大动力,也是衡量农村建设成果的软实力。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村独特的乡土文化为内核,在时代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碰撞中,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农村新文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仍然短缺的现实,应当适时转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民、政府、文化部门和文化中介组织四个主体的联动作用。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服务。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完善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入手,逐步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对村落文化建设的导向、辐射、推动作用,把乡镇建设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中心,对标志性的文化遗产要增大投入,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反哺机制。将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协调发展格局。应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资助。

提升农村文化的“软件”魅力,着力打造品牌文化。一是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突出吕梁特色。把弘扬吕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组织作家、艺术家开展“采风”活动,创作更多体现新时代吕梁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富有农村风味和吕梁特色的文化精品。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因地制宜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会展、比赛、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举办“十大孝星”“和谐家庭”等活动,大力培育地方品牌文化,放大名人效应,创造特色文化。三是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农民提供看得懂、买得到、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网站、微信、抖音传送等形式让群众免费观看,使农村文化作品真正成为群众随时随地享用的精神食粮。

视频推荐更多>>

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