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1.webp_副本.jpg
2024年05月17日   第455期
余青青铜陵市
青年返乡创业成致富带头人
余青青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位于长江的一个江心洲上。2014年,作为村里土生土长的女大学生,她辞去了城市的工作,决心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新农人”。回乡后,余青青和家人创办了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在发展自家产业的同时,余青青也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

      余青青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位于长江的一个江心洲上。2014年,作为村里土生土长的女大学生,她辞去了城市的工作,决心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新农人”。回乡后,余青青和家人创办了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在发展自家产业的同时,余青青也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

    余青青(右)在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采摘豆角。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大学生甘当“新农人”

      2014年春节,余青青从广东东莞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很多田地已经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与父母闲谈中,她流露出要和弟弟余永斌一起返乡种菜的想法。“咱们村位于江心洲,土质属于灰沙土和灰泥土,土壤疏松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合优质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余青青说。原本在外跑蔬菜生意的父母,早有回乡安享晚年的打算,一家人一拍即合。余青青和弟弟余永斌辞去原有工作,一家人“逆行”回洲,一门心思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余青青(左三)和工人一起在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的大棚内除草。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新技术助力年年丰

      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余青青在村里流转了250亩土地,建起150亩蔬菜钢架大棚,种上了大棚莴笋。幸运的是,这一年莴笋畅销,收益可观。初次成功,坚定了余青青的选择。2015年,她引进了一种台湾花菜种植,但这次上市后却无人问津,花菜全烂在地里,损失惨重。“这种花菜很大,成熟后叶子全部打开,大家都认为是长‘老’了,所以不愿意购买。这次失败也让我明白,种菜不仅是个技术活,更要了解市场,了解群众需求。”余青青回忆。

      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余青青放弃,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加上外聘专家的现场指导,余青青很快将种植品种锁定为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家常蔬菜,并在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上下苦功。功夫不负有心人,余青青逐渐掌握了种植大棚蔬菜的各项技术。2019年,在枞阳县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项目资金支持下,余青青整合7个村合作社项目发展资金140万元,加上积攒的120万元,新建100亩蔬菜钢架大棚和32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大棚,并加装智能物联网系统,实现一体化精准浇水施肥,按照每年8%的分红反哺各个村合作社,每个村每年能得分红8000元钱。

    余青青(前右)在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和工人一起查看菜苗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领头雁”蹚出共富路

      “我出生于农村,返乡创业是为了家乡的发展,带领乡亲们找到致富门路。”谈起返乡创业的初心,余青青坚定地说。能吃苦,会干事,对大伙都特别好,这是基地工人对余青青的一致评价。近年来,在基地用工方面,余青青积极吸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优先安排江心洲上的老人和妇女务工,每人每天开出80元至100元的工资,让留在村里的村民有了稳定收入。目前,蔬菜基地共有常年务工人员35人,采摘种植集中期每天用工达100余人。

      让大家通过奋斗过上幸福生活,一直是余青青的心愿。为了帮助周边农户抱团发展,余青青无偿为洲上蔬菜种植户提供苗种和技术服务,累计举办“大棚蔬菜种植”知识讲座12期,慷慨赠送辣椒、黄瓜等苗种1万余株。在洲上种菜,最难的是销售。为此,余青青创办青青农产生鲜直销馆,通过“线下收购、线上销售”的模式积极为村民寻找销路。每天,余青青都要往返于县城的配送中心和江心洲上的蔬菜大棚,她说:“我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带动更多群众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余青青(右)在枞阳县青园心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向顾客介绍商品。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余青青说,她现在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这不仅是眼前蔬菜的绿,更是心中希望的绿。她希望能有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扎根乡村,共同用青春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2024年第一季度

    余青青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