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英:大爱如海绽英华
发表时间:2023-12-18

  吕海英,1971年出生,现任准格尔义工协会会长,鄂尔多斯市政协委员,她以一己之力让大爱的旗帜飘扬于人心的高地——志愿服务长达30年;个人长期关爱孤残老人150位,照料残疾老人周德科9年;先后个人关爱资助困境儿童500多位,把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杜嘉霖带到家里抚养10年之久;长期帮扶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寄宿制小学、凉山州昭觉县万达学校等7所学校3100名困境留守儿童,累计个人捐赠物资200余万元;持续10年带领志愿者到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山区支教助学,12个民族1万名困境留守儿童得到精准帮扶。 

  她的名字蕴藏着她的品格与精神,若海辽远,如英灼灼。她来自人群,若一粒微尘;她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她让爱传递爱,让暖萌发暖,先后荣获第四届鄂尔多斯市道德模范、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榜好人、鄂尔多斯市志愿服务之星、内蒙古学雷锋优秀志愿者、全国首批五星级优秀志愿者、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心”传递爱:让无助者有助 

  认识吕海英的人都说她是一名“有心人”,总是能看到别人的“不容易”。 

  1971年,吕海英出生在赤峰市巴林左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2年,22岁的她来到准格尔旗薛家湾打工。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她常常思念远隔千里日渐苍老的父母。一次偶然,她结识了空巢老人石老夫妇,吕海英怀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想法,走进空巢老人石奶奶家里,并建立起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当老人询问吕海英“是否可以经常去看看其他空巢老人”时,她不假思索地回道:“可以”。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承诺”,让她从1994年起,将公益事业作为人生的业余爱好,一头扎进志愿服务的“大海”。 

  周德科老人家没有自来水,吕海英坚持做了9年的义务挑水员,每周两次、每次五担,风雨无阻。她跌倒过、受伤过,但是她没有放弃过。面对外人的质疑和家人的不解,她从不辩解,尤其是当查出自己患有白血球低症、撞击综合症,她还是将病痛留给自己,从没有让周家老两口因为没水而担忧着急过。她还自掏腰包为周家老人买米买面买生活用品。每次挑水结束后,吕海英总会把周德科抱在轮椅上出去晒晒太阳,陪老人聊天,给老人理发。 

  年幼时,因为家境不济,吕海英无奈辍学。在准格尔旗打工期间,当她从电视上看到贵州山区、云南山区的一些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完成时,她想起了自己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遗憾。虽然她当时的月收入只有400元,但她还是节省出部分钱资助了两名云南省山区的小学生。谁知,这条助学路竟是漫漫征途,伴着她成家生女,这一走就是30年。 

  13年前,吕海英在助学路遇上见了杜嘉霖,当时杜嘉霖只有6岁,在他两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患脑梗死,后来杜嘉霖父亲去世,吕海英义不容辞地把杜嘉霖领回了家开始抚养,当起了杜嘉霖的第二个“妈妈”,照顾他的生活。教育他做人做事,辅导她学习,当时杜嘉霖只有8岁,现如今杜嘉霖已经17岁了,读了高一年级,从刚开始带回家里杜嘉霖内向、自卑、有着许多不良习惯,通过十年的养育,现如今杜嘉霖变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大男孩。 

  30年的公益人生,对吕海英来说就是一场践诺之旅,她用一己之力帮那些无助的老人重拾生活信心,已经有150位孤残老人在她的长期关爱下安度晚年,老人们称吕海英为他们的好女儿;她还为1万余名年幼的孩子带去阳光与希望,鼓励他们读书、深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行”汇聚爱:让同行者不孤 

  吕海英一直奋进在公益事业的路上,她不仅追逐光、成为光,还尽己所能汇聚光。 

  2012年,她联合几位爱心人士创办了准格尔义工协会,是当时准格尔旗第一家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社会团体。从这时起,吕海英真正有了自己的公益阵地,她从光杆司令变成了一支正规军的带头人。为了让志愿服务社会化、基层化、企业化,吕海英多方奔走、深入企业、苏木乡镇做宣传、提建议,协会先后在企业基层成立了16支志愿服务队伍。 

   她深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有多大,率先建立鄂尔多斯市社会组织当中第一家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整合社会资源,联动团委、工会、妇联和关工委创新推进公益项目化运行,成为鄂尔多斯市第一家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制度化、专业化和志愿服务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团体,项目组成员定期对服务项目回访,进行技术指导。 

  协会创办11年来,吕海英带领她的义工团队创新设计42个常态化公益项目。其中,“助学·筑梦·铸人”项目成功帮助全市1万多户困难家庭子女;“康乃馨之约”项目帮助全市760户农村牧区贫困母亲增加收入;“以爱扶残”项目帮助40位残疾人士创业增收,扶持青年残疾人士开办网络超市、微店,培训残疾人士制作手工艺品,并及时通过“一站式”销售平台服务进行销售,与准格尔旗境内社区、农村牧区100多户因病致贫、致残家庭结对帮扶,影响带动当地138家爱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推动乡村振兴输入源源不断的“活血”。 

  “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2020年疫情期间,吕海英不顾个人安危,连续6个月天坚守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带领志愿队伍筹集物资56万元支援武汉多家医院和准格尔旗境内50多个单位、30多个高速路口、400多个小区防控点。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在吕海英的带领下,准格尔义工协会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家喻户晓的志愿服务品牌团队,先后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优秀社会组织、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4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区优秀巾帼志愿者队伍、全区五四红旗团委、“4个100”全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我为青年点赞——学雷锋最美志愿者团队、全区“六个好”社会组织党组织、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协会的志愿者从最初的11名发展到了现在1万多名,从刚成立时3个部门发展到现在的26个部门。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在每个要紧关头冲锋陷阵,成为推进准格尔旗基层社会治理与和谐发展的强大力量。 

  “新”播撒爱:让无力者前行 

  吕海英常说:志愿服务要常做常新。因为面对的群体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不一样,志愿服务就是要做到创新方式,“精准滴灌”,才能见到实效。 

   为此,吕海英坚持四处学习,找好点子、想好法子,成功落地一个又一个公益项目。 

  在跨越山海的1万名孩子眼里,她是慈爱的“吕妈妈”。 

  她总是想尽办法,只为帮助更多。为了帮助更多边远山区困境儿童读书,吕海英创新了“爱伴童行”三下乡暑期义教活动,连续11年的寒暑期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深入边远山区以及鄂尔多斯市九个旗区城乡牧区,帮助留守孩、农民孩以及困境学子免费义务辅导课程,不管刮风下雨,从不耽误,让11000名学生得到了辅导。11年间,她还带队深入到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正安县、云南省寻甸县、会泽县、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等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捐资助学支教活动。帮助边远山区12个民族3100名困境留守儿童继续读书,行程12万多公里,志愿服务超过了6万小时,跨越了三省五市二十六个县400多村。 

  在遥无止境的公益路上,她是勤奋的“求索者”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公益事业需要,吕海英主动“触网”,开启线上公益,传播公益精神。自2018年开始,吕海英把公益事业搬在了线上,通过自己的快手直播进行公益讲座,青春灯塔·“红色励志故事”“青少年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等公益项目,让12万多名家庭与学生受益。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农村牧区农副产品、农畜产品出现滞销,吕海英打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民间社会组织的道德模范网红直播助农团队,创新策划了“授人以渔”项目和“直播带货、助农增收”项目,通过协会网红模范、网红志愿者、党员网红“直播带货、助农增收”为准格尔旗境内340户农牧家庭、残疾家庭创业养殖、销售农副产品增收300万余元。并与上海华侨基金会、仁德基金会、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等公益平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动直播“流量”变为公益“留量。” 

  已越关山,再眺雄峰。吕海英,她的名字里生长着一颗滚烫的心,是动人心弦的乐章、感人肺腑的诗篇、震撼心灵的故事,她用涓滴之念汇聚起众人之力,奏响了中国好人的最美音符,她用31年的岁月流光在人心上、在大地上谱写下德善的诗行。 

责任编辑:李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