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wei.png 当前位置: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孙绍骋:内蒙古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 加快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日期:2024-05-16 10:0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字体:[ ]

导读: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讲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内蒙古实践,5月14日,《中国日报》头版“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栏目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绍骋专访《Inner Mongolia ramping up green efforts》(内蒙古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加快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中国日报》(2024年05月14日第01版)

专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绍骋

内蒙古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加快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孙绍骋

记者: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地区,内蒙古近些年在生态治理上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和成效?可否分享一两个典型案例?

孙绍骋: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森林草原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另一方面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积约为全国的20%,担负着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务量,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中占了“两个半”,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五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向全党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

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三北”工程的战略部署,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等举措,累计营造林1.37亿亩、种草3.36亿亩、防沙治沙1.4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去年我们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沙治沙950万亩、规模全国第一。今年计划治理沙化土地1500万亩以上,力争用1—2年把任务量较少的旗县全部治理完,到2030年如期完成9704万亩的治沙任务。今年开春化冻后各地迅速开工,自治区省级干部分赴现场参战督战,鄂尔多斯市日均治沙超过1万亩,截至5月11日全区已完成治沙604万亩。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调动企业和农牧民的积极性,更加注重科技支撑和制度创新,统筹治沙与发展,着力做好提效率、降成本、优机制、育产业等工作,力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我区涌现出不少典型做法,其中的“库布其模式”和“磴口模式”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多年来,通过推行“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治理模式,库布其沙漠治理率从本世纪初的4.6%提高到现在的32%,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磴口县地处黄河“几字弯”“弯头”,西临乌兰布和沙漠。几十年来,各级党委、各类企业、各族干部群众、科研机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在沙漠边缘建起了一条长308华里、宽100米的林带。如今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已后退30—50华里,每年向黄河输沙量较治理之前降低94.7%。

记者:据了解,内蒙古在推动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相关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后续有什么计划?

孙绍骋:去年底的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六个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这是内蒙古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关键一招,能够在融通政策、汇聚财力、扩大治沙体量、壮大绿能规模等方面收获一举多得的效果。

自治区已印发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规划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151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1.19亿千瓦。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我们设立了防沙治沙基金,建立了保量稳价、建管护理、违约处置、农牧民参与等制度机制,推动相关盟市成立了由新能源企业牵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生态治理等企业组成的项目联合体。目前,一体化工程涉及的8个盟市都在提速提效往前赶,相关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统筹好新能源项目开发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加快“沙戈荒”地区集中式光伏项目和电网主网架项目建设,加大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力度,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增绿、增能、增收的多赢。今年,一体化工程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

记者:近期,您先后深入多个盟市参战督导防沙治沙等工作,强调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沙草产业,实现“绿富双赢”。请问在这方面,内蒙古有哪些经验?下一步的构想是什么?

孙绍骋:我体会,跳出治沙抓治沙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治理长效化。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我们一边植树种草,一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的重要要求,积极发展相关产业。近两年,自治区围绕发展林草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沙生植物、中药材、优质牧草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全区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56亿元。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阿拉善盟,坚持以生态治理带动沙产业发展、以沙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已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吸纳农牧民3万余人,人均增收3—5万元。赤峰市喀喇沁旗依托264万亩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原生态野生林下产品采集、林产品加工和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去年带动8000多农牧民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防沙治沙涉及方方面面,从苗木育培、材料采购、设备研发到项目施工、抚育管护等,蕴含着诸多商机,本身就是一条大有文章可做的产业链。我们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变攻坚战役为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草树种,根据不同地块特点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积极培育和延长林沙草产业链条,联结起更多企业和群众,努力把防沙治沙的过程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沙海”变“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记者:您多次讲到,防沙治沙离不开当地农牧民的参与,要想法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请问在这方面内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孙绍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原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的相关规定,承包使用土地或已沙化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防止土地沙化和治理沙化土地的义务。这也就是说,农牧民有承包或使用土地的权利,也有防治土地沙化的义务。围绕调动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我们探索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以工代赈”治沙。比如赤峰市的翁牛特旗和克什克腾旗,由村级合作社承接实施治沙项目,发动农牧民投资投工投劳,就近参与有偿治沙和后期管护。目前2个旗已在15个苏木乡镇的25个嘎查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5个,累计治沙6.8万亩,带动3100多农牧民参与治沙,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农牧民包干治沙。比如鄂尔多斯市探索推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掏钱买活树”等激励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社会化治理政策,鼓励农牧户以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生态建设。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开展以来,该市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52万亩,农牧民直接参与治沙超过3万人次。三是先建后补治沙。比如阿拉善盟大力支持有意愿的农牧民主动申请并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治沙,验收通过后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补贴。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弥补了营造林资金缺口,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造林”。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把招投标、禁牧休牧等制度完善好,把资金分配、奖补引导等举措统筹好,做到奖罚分明、责权对等,引导更多农牧民参与进来,打好防沙治沙“大会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